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京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下题图为“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对此图解读合理的是(     

A.早期人类已开始定居生活B.遗存集中分布于河流上游
C.早期人类以粟和稻为主食D.展示了中国早期文明发展
2024-05-2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东莞市中考模拟历史试卷(一)
2 . 主题式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有助于聚合知识,提升学科素养。某校初三学生小历认为“静静的材料会说话”,由此展开了研究。请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认识古代实物材料】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从材质、制作工艺等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生产工具发展的趋势。
任务二【走近近代文字材料】

材料二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由英国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随后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扩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是______,这种机器很快就在全国广泛应用,除用在纱厂之外,还应用到冶金厂、面粉厂,并在后来应用到运输业中,导致了运输工具的改造……英国的资本从1750年的5亿英镑增长到1800年的15亿英镑……随着新型工业城市的兴起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出现,无产阶级也产生了,世界的面貌也改变了。

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以电力的发现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发电机、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使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新兴大国美国在经济实力上一跃超过英国。世界各地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到1930年,世界城市人口已达4.15亿,占人类总人口五分之一。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
A.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7世纪60年代,由英国开启的。(     )
B.两次工业革命进程中,都有先进机器的发明与应用。(     )
(3)将材料二中的______处完善。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
任务三【整合现代图片材料】

材料三

(4)结合所学,完成以上示意图。并根据小历整理的资料,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取得的建设成就。
任务四【关联当今时事材料】

材料四   2023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产业为主导的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5)据上,我们当如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助推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24-05-0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綦江区赶水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题
3 . 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使中国继承了众多宝贵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瑰宝。
【遗产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遗产二   万里长城】

【遗产三   曲阜孔庙】

【遗产四   丝绸之路】

“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去了,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二十五史详解》


                                      丝绸之路示意图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通过对北京人复原头像和山顶洞人复原头像的比较观察,你认为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确定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理由是什么?
(2)认真观察以上两幅地图,秦统一后,将战国时期哪几个国家的长城连接起来修筑成万里长城?长城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3)将孔子的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精神支柱的君主是谁?他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影响深远?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2024-02-27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下图中,可以作为北京人存在的直接证据的是(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B.人类进化示意图
C.北京人复原头像D.北京人狩猎想象
2024-03-01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荣成市实验教学联盟(五四学制)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摘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图B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圣贤的君主懂得治理国家的要领。因此命令民众都把心放在农业上。民众专心务农,那么民众就朴实好管理,有诚信就容易役使,民众诚实便可以用来守城作战。

——摘译自商鞅《商君书·农战第三》

材料三

图C   都江堰示意图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发兵征讨岭南地区。当时,秦军要进入岭南,最近的路线是穿过五岭。五岭的西端往南是漓江的发源地,往北是湘江的发源地,相距不远,所以从地形条件上看非常有利于渠道的开凿。秦始皇在详细了解了地形条件后决定在此打通水路。灵渠因此诞生。

——摘编自刘晓霞《秦始皇与古代运河考略》


(1)写出与图A有关的时代名称。根据材料一,概括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用骨耜的原始人类。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1小题计分)
①图B生产工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农战”思想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该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了什么变法措施?
②图C水利工程中“鱼嘴”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工程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根据材料三,概括秦始皇开凿灵渠的有利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耕作方法。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2023-12-28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富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面示意图说明(       
北京人牙齿化石、北京人头盖骨化石、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得出结论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
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他们下肢较上肢略长
A.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较为成熟B.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C.狩猎是北京人主要的生存方式D.化石是复原北京人特征的重要证据
2023-12-2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风华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中国人力量的精神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识别史料——寻找历史证据]

材料一:


材料二: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山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自古以来这里各族各部落错综交集杂居,黄帝联合一些部落战胜炎帝,炎帝部落归顺黄帝,两大部落不断地联合,交融,结成联盟。他们“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后来在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干的华夏族。

材料三:《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於天。”意思是:尧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过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让舜代行天子政务,向上天推荐。

材料四:图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图二 汉武帝推恩令示意图



(1)史料一般包括实物遗迹史料、文献史料、口述(传说)史料等几类,它是我们发现、解释历史的重要依据,而实物遗迹是第一手史料,是真实历史的直接证据。请判断上面哪些史料能作为研究历史的直接证据?(填写序号,多写少写错选不给分)
(2)材料二中的“炎帝、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什么?海内外的华人都以什么自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选人的标准依据是什么?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图一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指出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图二汉武帝实行这一“推恩令”的目的。
2023-11-2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
8 . 民以食为天

材料一   北京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部分)

遗址地点

时代

地形地貌

考古成果(部分)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旧石器时代龙骨山山区打制石器,动物化石、朴树籽(朴树的果实)、灰烬、烧骨等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山河谷平原打制和磨制石器、石磨棒(谷物加工工具),火塘,陶器等;动物化石、朴树籽、炭化的粟和黍(早期栽培的遗存)
(1)依据材料一,仿照示例,说出东胡林人的饮食状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东胡林人饮食状况改善的条件。
示例:北京人的食物来源主要是猎取动物和采摘野果,他们还会用火烧烤食物。

材料二   有证据显示,小麦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传到西域地区。到了先秦时代麦类作物已经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西汉时期,旋转石磨在中原地区推广,改变了人们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单一的粒食传统,形成了粉食这一社会性的饮食习惯。旋转石磨的推广和小麦的规模性种植,为面食食物的正式出现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发酵技术成熟,至此面食食物正式在中国流行开来。

——摘编自惠萌《面食之路——中原和西域地区的面食文化交流》

(2)依据材料二说出西汉前后小麦食用方法的变化。以下是依据材料二绘制的“中国面食文化发展示意图”,分别说出①②处面食发展的条件。

材料三   来自中国的茶叶早期在英国还属奢侈品。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各种类型的茶叶揉捻机、烘干机等发明,大大节省了人工与体力,成本也进一步下降。同时随着陶瓷生产的机械化,陶瓷茶具得到普及,为英国喝茶风气的进一步扩散提供了条件。普通工人平均工作时间达10—15个小时,但是家庭晚餐后,手上捧上一杯热腾腾的红茶,幸福感悠然倍增。19世纪中期,伦敦成为世界茶叶贸易中心。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成为当时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郭斌《论“茶为国饮”与英国工业化的相互促进》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80年代,英国成为当时茶叶消费量最大国家的原因。
(4)学校计划进行一个“民以食为天”的小型展览,综合以上材料,从历史的角度确定一个展览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简单解释。
2023-11-2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如图示意图说明(       

史料

结论

北京人牙齿化石;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嘴部前伸,能够直立行走。
A.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B.狩猎是北京人主要的生活方式
C.北京人脑容量比现代人略小D.化石是了解北京人特征的主要证据
2023-12-2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活在我国北京境内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古人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他们已经学会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材料二   房屋建筑,如下图



                       图1                                                     图2

材料三



铸造铁制农具示意图                                                         山西出土的“牛尊”

材料四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早期人类使用的主要劳动工具。
(2)材料二中图1、2所示建筑样式的名称是什么?它们分别是哪一地区的建筑样式?
(3)根据材料三回答,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两个重要标志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确立封建土地制度的变法内容。请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文来概括商鞅变法的作用
2023-11-18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