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发展】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战国一西汉)简表

时期

概况

战国

各诸侯国都有铸币权,赵国铲形币、楚国蚁鼻钱、齐国刀形币

秦朝

把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

西汉

武帝时,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的合法货币

材料三:如下侧材料。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一一《史记·货殖列传》覆衣天下。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偃衣天下。

——南朝《宋书》

〖民族交融〗

材料四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一一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五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六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北方民族迁往中原有西凉乐、疏勒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高丽乐和安国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茂陵佛座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见证。在这一时期,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的发展。

一一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举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战国至西汉西汉武帝时,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的合法货币时期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特点。简述汉武帝时统一铸造五铢钱的目的。
(3)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两点即可)。
(4)根据材料四,指出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5)根据材料五,指出修筑长城的目的,概括修筑长城导致“老百姓咒骂皇帝”的原因。
(6)依据材料六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交融现象的原因。简述这种现象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7)综上所述,概括你对经济活动和民族关系这两个主题的认识。
2024-02-0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西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七年级历史试题
2 . 交流、交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材料二   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

——摘编自郭沫若《中国史稿》等

材料三   为统一岭南地区,秦始皇派人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 它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形成了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运河景观。 灵渠的开凿,使岭南地区经济和文化得到发展,为南北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各族人民的往来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通方式。一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灵渠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丁正《浅论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当代启示》

材料四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 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

——摘编自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五   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方旱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连种制和复种制开始推行。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熟的水稻,而闽广地区更出现了一年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明显增加。

——《二十五史简明读本》

材料六   为适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北魏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迁都洛阳后,北魏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鲜卑人……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1)春秋时期,以“尊王攘夷”名义第一个称霸的是谁? 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始皇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并概括兴修灵渠的作用。
(4)材料四中的“使臣”指的是谁?根据材料四,指出丝绸之路的起点及其功能的转变过程。
(5)根据材料五,概括东晋后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6)根据材料六,指出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哪场改革?改革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列举改革的两项具体措施。
(7)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出不同文明交往的方式。
2024-01-1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进步。考古学上通常将文字的出现作为人类社会步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这四个文明发达最早的地区都有各自的文字体系。

——摘编自王庆《为什么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步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文字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写出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及其史学价值。

材料二:考古学家遇到最大的麻烦就是古代文字的识别,但这种情况在中国没有发生……而埃及的历史成了木乃伊,秦始皇却让中国历史活了下来。

——摘编自余秋雨《千年一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划线部分的观点进行论证。

材料三: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锋、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魏晋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条件。写出被称为“书圣”的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

材料四: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4)根据材料四,概括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说明其在唐朝时被纳入“中国文化圈”。

材料五:从1840年开始,中国饱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一些有识之士便开始寻求救国的道路。很多人认为汉字落后难学,民智难开,所以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挨打。于是掀起了汉字改革运动……1949年新政权建立后,面临着一系列新任务,传统的繁体汉字影响了教育的普及。为了满足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扫盲运动的需要,新中国的汉字简化拉开了序幕。

——摘编自林雪艳《20世纪汉字简化史论略》


(5)依据材料五,分析近代汉字改革运动和新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开展的时代背景和目的。

材料六: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在给汉字的书写传播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提笔忘字、书写不规范现象,这无疑是给汉字的书写和传承提出巨大挑战。

——高杰《当书写遭遇信息时代》


(6)结合材料六,谈谈在信息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汉字文明。
2023-06-1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4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且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得到发展、传承与传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索文字起源】

材料一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李一《甲骨文与青铜纹样再利用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依次写出中国早期汉字的发展阶段,并指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何时开始?

【感受造字方法】

材料二   如下图



(2)观察表格,结合材料及所学,归纳甲骨文常见的造字方法(一例即可)。

【凸显文字地位】

材料三   如下图



(3)依据材料指出秦统一文字采用的书体,说一说文字的统一有何影响(一例即可)。
(4)除了统一文字,秦始皇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两例即可)。

【改进书写材料】

材料四   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就是从简的编连方式和存放特点得来的。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

——部编《中国历史》七上


(5)依据材料,纸问世前人们使用哪些书写材料;

材料五   到公元34世纪,书法已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楷书和草书,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形成。那时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改良的纸张已经广泛用于书写,并得到发展。

——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


(6)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写出改进造纸术的关键人物及他所处的时代。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概括这种纸的优势。

【发展书法艺术】


(7)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纸张对书法艺术发展的作用。说出魏晋时期一位著名书法家及其艺术贡献。

材料六   下图为龙门十二品之一的《比丘道匠造像题记》拓片。



(8)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出北魏流传下来的新书体名称,分析北魏书法艺术成就卓著的原因,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9)综上所述,从文字的起源发展及科技文化的繁荣你受到哪些启示?
2024-03-1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净月高新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疆域辽阔,历代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都展现了无限的魅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篇】

材料一: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该历史事件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的国家治理基本模式。

——摘自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秦始皇汉武帝
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实施①,削弱诸侯国势力
经济统一以②为标准货币和度量衡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思想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2)将上表①②③处补充完整。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的政治特征。
【经济篇】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劳动工具得到了改进,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水利设施的兴建,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这一时期出现的代表性生产工具和水利工程设施。

材料四: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南朝梁时期,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连延的房屋),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摘编自万绳楠《江东桥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田美土肥”现象的原因。
【文化科技篇】

材料五: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道法自然”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天人合一、阴阳平等、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三大法宝。


(5)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历史,并且在两汉时期发展到较高水平,请列举两位东汉时期的名医。

材料六:



(6)材料六中石窟艺术的修建,反映了哪一宗教的盛行?这一宗教何时传入我国?
(7)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2023-12-3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而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

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汉代时有人这样评价秦始皇:“秦王贪婪暴虐,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坏:大乱,人民起义)。

——《汉书贾山传》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变法的内容?材料反映了这次变法中军事方面和经济方面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这次变法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三的图片和文字,归纳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请选择其中一项措施谈谈它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3-08-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民族的迁徙、人口的变化、分布等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地位变化有着密切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匈奴是中国漠北的一个游牧民族,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左下的战国时期,秦汉时强盛起来,……公元91年,北匈奴的一部分由单于率领离开漠北向西迁移。公元2世纪中叶,因不堪忍受鲜卑人的压迫,北匈奴离开居住了70余年的悦般而西迁康居。公元3世纪中叶,因受到贵霜帝国和康居的联合攻击,北匈奴再次离开康居迁往粟特。公元4世纪中叶,北匈奴人又离开生活了一个世纪的粟特西迁至东欧顿河流域。

——摘编自《世界通史》李昕主编

材料二: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大迁徙”,主要是指日耳曼人从4世纪末到6世纪末,持续200年之久向着罗马帝国境内的大规模迁徙,……民族大迁徙结束后,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出现了十几个“蛮族”国家。……民族大迁徙使古典的奴隶制社会形态一去不复返,人类历史由此进入一个更成熟的发展阶段封建社会。

——摘编自张五钢《日耳曼民族的大迁徙》

材料三:这个时期最令人注目的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运动,分别发生在公元310年代和750年代……南迁的北方人口对地广人稀的南方来说,不仅是珍贵的劳动力,而且成为全方位带动南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1120年代由金朝入主中原造成的“靖康之难”,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

——摘编自清华国学院《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

材料四: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总人口 (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英国180048%52%
法国360075% 25%
俄国5900 93% 7%
美国230087%13%

材料五:美英中三国城市发展情况曲线图

材料六: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下表是20世纪美国外来移民情况统计结构表

年代欧洲亚洲拉丁美洲
1901——192085%4%4%
1961——197033%13%39%
1981——199010%38%47%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匈奴人不断西迁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历史事件各一例。
(2)依据材料二概括日耳曼人民族大迁徙的影响。请写出当时最强大的“蛮族王国”的建立者。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公元310年代和750年代“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的事件分别是什么?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规模南迁使得经济格局发生怎样的重大转变?少数民族内迁与北民南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影响?
(4)依据材料四分别指出19世纪中期城市化程度最高和最低的国家,并解释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依据材料五分析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与我国实行哪一政策有关?透过城市化发展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6)依据材料六分析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移民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与当今世界哪一经济发展趋势有关?
(7)综合以上探究,你认为世界各族人民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2024-04-2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初中历史
8 . 军事国防是国家安全的支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国防才真正负担起巩固和发展统一政权、抗击外族入侵的双重任务。此时,北方草原上一个古老的民族——匈奴,空前强盛,不时侵扰秦王朝的东北、西北地区。除了抵抗古老民族,秦始皇还征调五十万民工,历时9年修建了绵延1万余公里的防护屏障。

——摘自《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教程》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国防”的双重任务。结合所学,用具体事实论证秦朝是如何巩固“国防”的?

材料二   中原历代王朝在对来自东南方向的威胁一直缺乏危机感,即使在明代沿海倭患频起之时,仍不足以震撼其心理堤防。至晚清国门洞开,外洋之为中国患如此其烈,实为亘古所未有。

——摘自薛小策《华夷秩序与中国古代国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明朝抵御“倭患”的历史事件。并从国内外两个度分析晚清时期沿海危机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海防和塞防的全面危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把日本看作是永久的威胁,因此他们主张国防战略重心应放在沿海,左宗棠则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认为一个国家的国防是一个整体,海防与塞防互相影响,缺一不可。

——摘自《新城军事课教程》

(3)依据材料三,对比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国防思想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写出当时政府加强“海防”“塞防”的具体事例。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实行国防教育政策,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的决议。成立了“抗日军政大学”等学校培养抗战干部。在各根据地开展了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教育内容的一系列国防教育活动……广泛吸收一切赞成抗日的知识分子,参加抗战救亡工作。

——吴建平《我国近代国防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共产党加强对民众国防教育的措施。并依据材料及所学,分析采取该措施的历史背景。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初,国内外形势对新生的人民政权来说非常严峻,这时期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国家开始组建新的军兵种,开始由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全面过渡。新中国国防的初步发展也为我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环境。

——摘编自郑志强《从民族角度看中国国防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5)依据材料五,指出此时我国政府重视国防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写出此时为应对外来挑战及大力发展经济,我国政府采取的重大措施。

材料六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6)结合所学,写出材料六中的国防成就的重要意义。请举出在此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位科学家。

材料七   国防安全教育是国民的基本素质教育,树立国防观念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国防观念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张晓《商校公共安全教育与证理研究》

(7)依据材料七,指出国防观念的核心精神。并谈谈中学生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加强自己的国防观念?
2024-04-16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一〇八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写出图片一所示文字的名称。图片一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一朝代开始?结合所学,写出图片二中的措施对当时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简要概括材料一中钱穆先生的观点。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并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各学派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不同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思想文化繁荣局面?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写出战国时期道家和法家思想家们关于治国“途径和手段”的相关主张。(各1例即可)。

材料三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部分)

①张仲景《伤寒杂病论》②司马迁《史记》③贾思勰《齐民要术》
④顾恺之《女史箴图》⑤华佗“麻沸散”⑥王羲之《兰亭集序》
(3)请将材料三中的科技文化成就按照下表主题进行分类,将序号填写到下面表格空白处。(只填序号即可,每空多填、少填、错填均)。
农学
医学
史学
艺术

材料四   在古代农业社会时代,中国是一个科技文化极为发达的国家.且在许多方面都创造出辉煌的成果。而且从对外来讲,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对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和科技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在确立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上,表现出鲜明的实用性特点。以能否直接服务于国家、应用于实际、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作为判断科学技术价值的标准。

(4)依据材料四、概括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特点。
2024-03-0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禹传子,“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2)材料二中“秦王扫六合"是指什么事情?你认为这件事与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相比,有什么进步意义?”。

材料三: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3)根据材料三,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频繁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在中央和地方创立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

材料四:如图。



(4)材料四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什么措施?分别写出其意义。

材料五: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的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时代。


(5)根据材料五指出,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材料六:汉武帝当政时期,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的繁荣阶段,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6)材料六中“繁荣阶段”的出现得益于汉初实行的什么政策?汉武帝为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谁提出的什么建议?

材料七:建武六年,光武帝刘秀下令精兵简政,提出一系列政策,一次就裁并了400多个县,约相当于当时实际控制县数的三分之一;后又“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即大约减少了当时官员的十分之一,达数万人之多,第二年,又大量复员军队。……

——译自《后汉书光武帝纪》


(7)根据材料概括光武帝刘秀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此后,东汉出现了怎样的社会局面?
2023-11-24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十三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