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22 道试题
1 . 中国自古以来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说法。这一说法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

材料一: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节选自《三字经》

材料二:……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1)请从材料一给的历史人物中分别找出一位符合材料二“失天下”和“得天下”情况的历史人物。
(2)请再从材料一给的历史人物中找出一位不符合材料二中孟子论点的历史人物。
(3)请以材料一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论据,以“我认同得民心者得天下”或“我不认同得民心者得天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
要求:①有道德良知,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真情实感,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尊重历史规律。
③题目和字数符合要求。
2023-10-0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时,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儒、法、道、墨等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材料二:秦始皇把三皇、五帝尊号中的“皇”与“帝”结合起来,自称“皇帝”,以示大一统国家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一个管辖全国的,分工负责、权力集中于皇帝,大政方针由皇帝裁决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


(1)写出材料一中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历史上把这种“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称为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和地方的表现。
2023-10-04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雄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的制度构建和政策实行既反映了时代特色,又蕴含着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周朝的封建体制下,作为政治上的“共主”的周王,通过诸侯对王畿以外的地区实行间接的统治。秦朝建立而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由皇帝直接统治全国所有的郡县,直至乡村。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天下为公”“天下为家”分别指古代哪两个政治制度?“小康”社会是从哪一个王朝开始?
(2)周秦之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试比较周朝、秦朝的有关制度,补充①、②两处的内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意义。
比较内容周朝秦朝
统治地方的方式郡县制
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3)材料三反映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项措施说明其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2023-10-0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武汉市硚口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1)材料一中的“秦王扫六合”指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完成于哪一年?

材料二“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贾谊《过秦论》


(2)据材料二,“秦王扫六合”后,为加强统治,在政治上创立了什么制度?为促进文化的交流,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3)据材料二,“焚百家之言”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西周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2023-10-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彩云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引自教材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这一建议是哪位大臣提出的?汉武帝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
2023-10-03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棉北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在秦国范国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它们见证了秦朝的改革。


   

皇帝信玺                       右丞相印                       御史丞印                       南郡候印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日:“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回答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教民耕战”对秦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简述四方古印文反映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有人认为“商君遭车裂而亡,秦朝二世而灭。”所以,这场改革是失败的。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你写出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依据是什么?
7 . 中华文明从早期国家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李斯《琅琊台刻石》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主要诸侯国数量有何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3)材料三体现了秦始皇哪些功绩?分别有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有何感悟?
8 .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统一”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实现统一】

材料一


   

变法措施之一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其战绩见下表

秦军战绩全胜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败北
58次3次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1)材料一图中所示的变法措施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巩固统一】

材料二   下面为秦朝十六斤铜权(秤砣)上的铭文拓片和《琅琊刻石·始皇颂诗》节选。


秦朝十六斤铜权铭文拓片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秦朝十六斤铜权铭文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功盖五帝,泽及牛马。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琅琊刻石》

(2)材料二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请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材料三   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历史学家翦伯赞


(3)依据材料三,指出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并概括其主要依据。
【维护统一】

材料四   2022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祖国统一》书正式出版。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编排,丰富翔实的史料,串联起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该书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真挚情怀,昭示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历史规律和光明前景。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我们中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2023-10-0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制度建设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霈等著《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保证政治的稳定。……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因而难免“因循”之讥;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更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

材料三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构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环节”。并简要分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政治举措的特点及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对西藏“因俗而治”具体表现。
(4)综合三则材料所述,指出我国古代制度建设的首要目的。
2023-10-0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中考模拟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丞相王绾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为此,他建议承袭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请立诸子”,以建封国。

廷尉李斯不以为然。他说:“周文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置诸侯不便。”对于李斯的建议,秦始皇当即予以肯定。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修订本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李斯建议秦始皇实行的制度。
(2)对于王绾和李斯的观点,你同意哪一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023-10-0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