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民生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关注民生是中外进步思想家、政治家的共同追求。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秦统一以前)的思想源起到封建社会时期汉唐统治者的治国实践,再到近代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最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还地于民,无不体现着历代中国人对民生的重视。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三个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汉初一位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这段话代表了汉初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是(     
A.重农B.重商C.农商并重D.发展手工业
2024-02-07更新 | 16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6-2017学年度重庆万州中学(下)中期考试九年级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后判断: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写正确;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写错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写未涉及。
皇帝都城治国措施主要政绩
秦始皇咸阳建立皇帝制度;统一货币、
度量衡和文字;焚书坑儒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汉武帝长安尊儒术兴太学;颁布“推恩令”;统一铸造货币、垄断盐铁经营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促进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1)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定都咸阳
(2)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
(3)为了打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4)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大力推崇儒学
(5)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024-01-10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丰都县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二年九月)昭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不务本而事末, 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卷四《文帝纪》

材料三   文景时期“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上升。……人民大众的辛勤劳动,大大增强了西汉的国力,为西汉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景象?这一景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帝和景帝时期采取了什么统治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文景时期国力提升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2023-12-19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大学城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将民本思想浓缩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苦劝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能“制民之产”,就是希望统治者提供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以保障农民生活。孟子的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

——摘编自周克浩《马克思“以人为本”与孟子民本思想之异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民本思想的历史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予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都赦免还贷,遇到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

(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没有涉及”。
A.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扶助贫民,赈济灾民。(     )
B.汉文帝时期,农民可以向政府借贷,而不用偿还。(     )
C.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史称“文景之治”,西汉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

材料三: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轻徭役和兵役。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初年统治者稳定社会局面所采取的措施。
(4)请谈谈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2023-11-3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科创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稻香话丰年,农业系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1)图一是什么劳动工具?图二工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图三工程由谁主持修建?
(2)据材料二,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7 .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B.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C.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等人在大泽乡发动了农民起义
D.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2023-11-1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他(文帝)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所增益。史载文帝为了节省黄金百斤而罢建露台。……文帝废除了汉律中沿用秦律而来的收孥相坐律令,缩小了农民奴隶化的范围。此后数年中,又诏除诽谤谣言法,令列侯、吏二千石无得擅征捕,废除肉刑。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二年九月)昭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卷四《文帝纪》

材料四:文景时期“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上升。……人民大众的辛勤劳动,大大增强了西汉的国力,为西汉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景象?这一景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文帝诏书中的对农业的态度。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帝和景帝时期采取了什么统治措施?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文景时期国力提升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2023-03-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县“梯城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所有这些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

——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她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凝聚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

——《“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一地方行政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制度对比周朝的分封制有何有何进步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到“文景之世”的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综上,谈谈你对秦汉时期的认识。
2022-12-2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九龙坡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A.吸取秦亡教训B.减轻人民负担C.发展生产D.巩固封建统治
2022-12-07更新 | 565次组卷 | 68卷引用:重庆市璧山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