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郑和下西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5 道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明朝中期大臣刘大夏说:“郑和下西洋废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到了明朝后期,《广东通志》记载“郑和航海后,商品丰富多彩,国用也随之富足。”这说明(     
A.历史评价可采用不同理论B.历史评价缺乏科学标准
C.历史事件都无法客观评价D.背景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2024-03-28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2022·安徽·模拟预测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明史》记载:“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和”此举(     
A.主要目的是推动明朝海外贸易B.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C.抵制了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略D.严重阻碍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024-02-22更新 | 8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年安徽省中考【抓分卷】原创模拟(六)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明成祖遂派郑和下西洋,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一艘船可容纳千人,船队每天用指南针导航,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天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条件。与稍后开辟新航路的目的相比,郑和时代的中国海外交往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   以蒸汽为动力的“克莱蒙号”轮船于1807817日在哈得逊河试航,并取得成功,它是由美国人富尔顿建造的。在此船之前,水面航行船只以人力和风力作为动力。


(2)材料二中以蒸汽为动力的“克莱蒙号”轮船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中在交通革新方面的成就?请写出同一时代交通领域中的另一项重要发明及发明者。

材料三   如下图是一艘行驶在大西洋上的贩奴船船舱和抵港的情景。英国船运业中心利物浦的一位作家这样写道:“我们的港口是靠非洲奴隶贸易积累起来的资本建立的,是以活人的血肉为代价奠定了我们事业的基础。”



(3)这些“关押在船舱里的黑奴”将被运往哪里?材料三揭示出“非洲奴隶贸易”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4-02-17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3-2024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30年出土的“长乐碑”中记载:“皇上命和等统帅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舰百余艘,赍(jī,怀着)币往番(lài,赏赐)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从材料中推断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把中国文化传到西方B.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C.促进海外的开发与发展D.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
2024-02-08更新 | 175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主要。

——摘自夏《中国文明的起源》

材料二


材料三   文明交往是一个双向或多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各个文明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又相互冲突、相互抗争,其常态是相对的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在文明交往中,几乎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从利益因素中找到答案。

——摘自彭树智《文明交往论》

材料四

阿拉伯和拜占庭两大政治实体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两大宗教文明间的较量。在7世纪﹣10世纪间进行了数百年的征服与反征服,在力量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也加强了两大文明间的接触与交融。

——摘编自王三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材料五   各种具有差异性的文明在地位上和价值上是没有高低贵贱优劣之分的。……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文明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吸纳时代精神的精华,增加新的血液。

——摘编自《习近平关于人类文明的若干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明的这些标志”包括哪几方面?
(2)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两种古代文明有什么不同?并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因素。
(3)公元前5世纪,上述两个文明第一次出现了隔空碰撞,此时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请分别说出两大文明在这一时期关注“人的善和美德”的思想家各一位。
(4)简要提炼材料三中作者关于“文明交往”的观点。
(5)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四中“较量”的两大宗教。并写出图中“A”、“B”两位航海家的名字及支持他们航海的国家(或政府)当时所追求的利益。
(6)谈谈你对习近平这段话的认识。
2023-11-10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多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镌刻于西周青铜器“和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是关于“中国”一词的最早记载,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共同体,在文化理念、政治权力、社会力量和经济制度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从北魏到金朝部分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国”概念认知的变化

北魏推出“脱夷统华”理论。
后唐、后晋、后汉沙陀人以“政治正统”观念进行正统建构。
契丹人提出“北极之下为中国”、“大辽中国”的说法。
金朝宣称“我本中国”。
(1)从上述对“中国”概念认知的变化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请你用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隋唐王朝扩大了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宋、辽、金时期,内地和边疆的开发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元朝时期,中原和边疆地区发生了长达百年富有特色的大融合。及至明清,消除边疆地区的割据势力和抵御外侮,成为这一时期边政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不断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随着历史的进展……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

——许倬云《万古江河》

(3)根据材料三,结合古代史相关史实说明中国“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文化”的例子。
2024-04-0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综合探究: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吸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答出一点即可)。这一时期有两位高僧曾经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请写出他们的主要事迹。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垄断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2)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

材料三:《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材料四:“……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导致“与外界隔绝”?这个政策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023-09-1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明史》记载某一历史事件时写道:“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一历史事件应该是(     
A.明成祖建立东厂B.郑和下西洋
C.葡萄牙占据澳门D.李自成起义
2024-05-2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二校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江苏太仓出土的明代儒医陈良绍墓志记载:“永乐中膺荐使海外诸国。凡所经历触目感怀,辄形诸赋咏。”据此可以判断墓主人曾跟随(     
A.张骞通西域B.文天祥抗元
C.郑和下西洋D.戚继光抗倭
2024-05-20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中考一模历史试卷
10 .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历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探究一 【丝路连通】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摘自《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1)根据探究一,绘制示意图呈现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
探究二 【文物见证】
史料一史料二史料三
宋《萍洲可谈》
朱彧(yù)在1119年写成《萍洲可谈》一书,书中写道:“舟师①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①舟师,船上的技术人员。

南宋持罗盘陶俑

图②泉州出土宋代海船(残存船底)
据考古研究,此船的长度应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下,载重量超过200吨。从船舱出土物来看,数量最多的是香料和胡椒等,都是我国从南洋诸国进口的大宗货物。

(2)将探究二的史料,按照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并说明指南针的外传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探究三 【条件支持】

郑和下西洋第七次航行

图②郑和宝船(模型)

郑和下西洋第一次使用中国的九桅平底帆船,长444英尺,并在船上使用罗盘。
元代汪大渊,根据亲身经历,写成《岛夷志略》一书。此书其中99条[其中除去澎湖、琉球(今台湾)和万里石塘(西沙群岛)3条外,记海外诸国计96条]记载海外国名、地名达220余个;其地理范围,东自澎湖、琉球,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之层拔罗等地。

——摘编自郑一钧、李成治《郑和下西洋对我国海洋地理学的贡献》


(3)根据探究三中展示的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归纳促使郑和完成这一壮举的因素。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认识。
2024-05-1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贵州省从江县贯洞中学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