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郑和下西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繁华丝路·美美与共

【丝路使者·逐梦】

材料一   无数像他们一样的丝路使者们,用自己的人生钡就了这条贯穿东西的伟大的丝绸之路。

ABC
他,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踏上前往西域的征程。他走访了点 孙等西域许多国家。之后,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 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他,在贞观初年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他的《大唐西 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他.于1405—1433年率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的船队7次下“西洋”。他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为人 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材料二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三个“他”的名字。在材料二中找到与“他”相对应的路线图。(只填序号)

【丝路信物·联结】

材料三   千百年来,无数文物犹如一颗颗珍珠散落于丝绸之路沿线,串起一段段记忆。

公元1世纪
庞贝古城壁画

驮贵陶骆驼

金腰带

青花开光水禽图盘

出土于罗马帝国的庞贝古城遗址,收藏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壁画描绘了一位正在采花女子的背影画中飘逸的衣裙,正是来自于遥远东方的珍贵丝绸。出土于陕西省,以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工具骆驼为形,驼囊上模印了来自于西方的兽首角杯及罗马柱,这体现希腊题材与 本土题材的结合。出土于广东“南海I号”沉船中,腰带工艺精良,带体呈麻花状,带扣 装饰细腻,极具异域风情。这种腰带形制不见于国内,推测为中东地区器物样式。产自于景德镇窑,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盘心以八瓣花连弧开光装饰,被称为“克拉克”或“芙蓉手”瓷,是明末外销瓷中最著名的品种,国内很少见,是专为出口而生产的。

(2)依据材料三,概括以上文物的特点。结合所学,说出丝绸之路的作用。

【丝路建设·共赢】

材料四   十年间,中国已经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家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超21万亿美元,对共建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2700亿美元;为共建国家和地区创造了42.1万个工作岗位;中国每年向共建国家和地区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累计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名;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共建国家在华新设企业接近6.7 万家;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座城市:“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联盟”已吸纳17个国家54家单位。

——数据(2013—2023年)整理自中国一带一路网

(3)依据材料四中“一带一路”的建设成就,说出中国政府所秉持的理念。
2024-05-28更新 | 15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房山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2 .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明交流案例


相关图片

说明

案例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传播路线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案例2

徐光启、利玛窦等人编译《几何原本》

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翻译到中国。

材料二 过去只是说通过丝绸之路,国外的文化、艺术、宗教、自然物产如何影响传播到中国。但 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走向世界。在中亚和西亚地区发现汉唐时代中国文物,南亚、非洲东海岸等地考古发现宋元时代中国古代瓷器等,东北亚与东南亚等地出土了青铜器、瓷器等中国古代文物。丝绸之路使外部世界走近中国。草原丝绸之路使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使东南亚建立了与汉王朝及其以后历代王朝的密切关系,形成以古代中国为核心的“汉文化圈”。

——摘编自刘庆柱《“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

(1)从材料一中选择一个案例,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简要说明。
(3)选择一例上述材料之外你熟悉的文明交流的史事,并指出其影响。
2024-03-28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佛山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3 .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历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探究一 【丝路连通】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摘自《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1)根据探究一,绘制示意图呈现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
探究二 【文物见证】
史料一史料二史料三
宋《萍洲可谈》
朱彧(yù)在1119年写成《萍洲可谈》一书,书中写道:“舟师①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①舟师,船上的技术人员。

南宋持罗盘陶俑

图②泉州出土宋代海船(残存船底)
据考古研究,此船的长度应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下,载重量超过200吨。从船舱出土物来看,数量最多的是香料和胡椒等,都是我国从南洋诸国进口的大宗货物。

(2)将探究二的史料,按照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并说明指南针的外传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探究三 【条件支持】

郑和下西洋第七次航行

图②郑和宝船(模型)

郑和下西洋第一次使用中国的九桅平底帆船,长444英尺,并在船上使用罗盘。
元代汪大渊,根据亲身经历,写成《岛夷志略》一书。此书其中99条[其中除去澎湖、琉球(今台湾)和万里石塘(西沙群岛)3条外,记海外诸国计96条]记载海外国名、地名达220余个;其地理范围,东自澎湖、琉球,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之层拔罗等地。

——摘编自郑一钧、李成治《郑和下西洋对我国海洋地理学的贡献》


(3)根据探究三中展示的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归纳促使郑和完成这一壮举的因素。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认识。
2024-05-1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贵州省从江县贯洞中学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4 . “丝绸之路”绵延漫长的时间、穿行遥远的距离、跨越巨大的区域而长盛不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界说法不一。第一种观点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第二种观点认为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
史料A
《穆天子传》
该文献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约三千年前周穆王西游至西域一带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组百纯(匹)”的记录。
史料B

新疆阿尔泰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
史料C

东罗马金币,发现于西安何家村唐代陶罐内
史料D
新闻报道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秦始皇兵马俑馆前的一处砖瓦窑址时,发现了百余具骨骸。DNA检测显示,在提取的15个骨骸样本中,有一个属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

(1)若你支持材料一中的第二种观点,可选择哪些史料作为主要证据?

材料二   仔细观察下图,与宋代对外贸易路线A段相比,明代郑和航海路线B段有了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从地理角度说出明代郑和航海路线中B段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这一新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丝绸之路”并非只是丝绸贸易的通道,也是东西方之间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通道。

(3)请你从“开放、创新、文明”中任选一个关键词,并结合汉代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予以解释。
2024-05-1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丝绸之路”绵延漫长的时间、穿行遥远的距离、跨越巨大的区域而长盛不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界说法不一。第一种观点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第二种观点认为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问题
(1)若你支持第二种观点,应选择以下哪些史料作为证据?

史料A

《穆天子传》


“该文献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约三千年前周穆王西游至西域一带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纽百纯(匹)”的记录。

史料B



新疆阿尔泰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

史料C



东罗马金币,发现于西安何家村唐代陶罐

史料D

新闻报道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秦始皇兵马俑馆前的一处砖瓦窑址时,发现了百余具骨骸。DNA检测显示,在提取的15个骨骸样本中,有一个属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

材料二   仔细观察下图,与宋代对外贸易路线A段相比,明代郑和航海路线B段有了新发展。

问题
(2)指出明代郑和航海路线B段新发展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概括推动这一新发展的因素。

材料三   “丝绸之路”并非只是丝绸贸易的通道,也是东西方之间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通道。

问题
(3)请你从“开放、创新、文明”等关键词中选择其一,填写在括号中,并结合历史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予以阐释。

2023-05-18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6 . 以下图文材料说明(       

宝船六十三只,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明)马欢《瀛涯胜览》

   

2003年,南京龙江船厂遗址中出土了全长超过11米的明代巨型舵杆。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B.文献资料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郑和下西洋主要为发展贸易D.郑和下西洋主要为宣扬国威
2023-09-0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3·江苏徐州·一模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以下图文材料说明(        
2003年,南京龙江船厂遗址中出土了全长超过11米的明代巨型舵杆。
明代马欢所著的《瀛涯胜览》一书中记载,郑和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A.文献资料的记载都真实可信B.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C.郑和下西洋主要为发展贸易D.郑和下西洋主要为宣扬国威
2023-03-10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江苏徐州卷)- 学易金卷:2023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以下图文材料说明(       

2003年,南京龙江船厂遗址中出土了全长超过11米的明代巨型舵杆。

明代马欢所著的《瀛涯胜览》一书中记载,郑和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①文献资料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②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③郑和下西洋主要为发展贸易                 ④明代已具有先进的造船技术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
9 . 史学界对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是否真实存在,说法不一,2005年南京韩府山宦官杨庆(郑和第六次下西洋船队重要领导成员)墓中出土了墓志。根据墓志记载,史学家推断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仅用时十个月,这可能是一次并未完成任务的下西洋活动。据此可知 (     
A.考古发现为历史研究增添证据B.历史研究不可能得到历史真相
C.考古发现是印证史实的唯一途径D.历史研究只能依靠相关考古发现
10 . 近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重大发现,截至2021年3月20日,已经出土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人说它是“会说话的历史”,可以帮助人们去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珍贵文物层出不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仔细阅读文物一的介绍,根据史实合理推断,这件琉璃碗是通过哪一通道传入中国的?
(2)文物二《步辇图》描绘的是哪个政权的使者向唐朝求婚?这次和亲带来了什么影响?
(3)文物三中的纸币出现于哪个朝代?从材料中看,它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4)阅读文物四的介绍,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此金锭使用的黄金与哪一航海活动有关?
(5)综上所述,你觉得文物有怎样的历史价值?
2021-05-09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江苏省扬州市树人学校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