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郑和下西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1 .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广义上分为陆上丝周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结合下表,回答问题。

丝绸之路发展史(部分)

时间

内容

唐朝唐朝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居世界前列,通过丝绸之路与亚洲、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全面友好的交往。
宋朝北宋实际版图大幅度缩减,政府未能控制河西走廊,到了南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衰落日益明显,而海上丝绸之路崛起。
元朝
明朝
清朝清代初期以后,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丝绸之路贸易全面走向衰落。
(1)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空白处填入恰当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史实印证表格内唐朝丝绸之路的发展,并进行简单说明。
(3)根据材料内容,概括丝绸之路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影响丝绸之路变化的因素有哪些?(b分)
2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思想光芒】

材料一   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春秋后期楚国人。他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感叹他学问的高深。年老时,留下了五千言的名著。这部著作流传甚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它是世界上被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著作之一。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春秋后期鲁国人。弟子三千,其言行被编成《论语》一书。他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享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所述老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其“名著”是什么?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战国时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盛世魅力】

材料二   唐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教育事业也因此发展,文学艺术繁荣。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日本、大食、天竺等国纷纷遣使到唐朝……日本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庞大,居各国之首。

——摘编自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当时“士人读书风气盛行”的原因是什么?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与西行天竺,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重要历史名人分别是何人?日本仿效唐朝进行了什么改革?
【科技贡献】

材料三   见下表

时间

科技发明/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001-1500

67

38

57%

29

43%

——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3)根据表格简要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发明的状况。这一时期发明的指南针对世界作出了什么贡献?
【和平使者】

材料四   明朝时期,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带去瓷器、丝绸、茶叶等中国特产,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等。郑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摘编自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郑和船队受到热情接待的原因有哪些?
(5)以上材料蕴含的主题是什么?
2021-10-0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初中会考科目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图片




材料二:如下表《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


材料三:马克思描述近代前夜中的清朝: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请回答:
(1)请依据材料一结合图片信息写出我国宋代三项科技发明的具体名称。
图二:    图三:    图四:   
(2)我国明朝时期哪一伟大的远航应用了图三的发明?我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发明,为新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3)依据材料二中表格来看,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迅速下降。试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两方面分析其原因。
(4)认真阅读材料三中马克思对清朝的评价,说出该评价给我们有何启示?
2019-07-10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江西省上饶铁路中学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4 .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情意绵长的国际交往故事】

材料一

故事名称故事梗概历史信息
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到达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积极访问当地首领,并且表达出通好的意愿,同时还与当地居民进行友好交易。时间:明朝背景:明朝繁荣,国力强盛
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意义:①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942年初,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在作战的过程中,中国军队英勇作战相互配合,为抗击日军付出巨大代价。中国远征军屡挫敌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时间:1942年原因:受到英军请求
目的:抗击日军,支援太平洋战场
意义:为盟国提供大力支持

(1)将材料一表格①处补充完整。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国际背景。
【接力探索的民族复兴故事】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时,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带领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面临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新时期,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十九大以来,针对新的国内国际形势,积极调整内政外交政策,进一步彰显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

——陈金龙《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

(2)以下是依据材料二绘制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阶段示意图。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标志着从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了民族复兴的使命。

【坚定不移的和平发展故事】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主张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出发点
主张不同制度的国家交往要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推动与第三世界的友好往来
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八大之前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推动各国共同发展
尊重世界多样性,与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倡导“和谐世界”,推动本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结合起来
党的十八大至今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树立新安全观
丰富国家主权理论的内容,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外交主张的核心内容。
2024-06-03更新 | 2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中外关系中,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是历史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史实

时期西汉唐朝明朝清朝
对外交往事件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郑成功收复台湾

——根据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由陆路转入海上的因素有哪些?
(2)请从材料二中选择两位人物及事件,介绍其对外交往的史实及影响。
(3)根据材料二的表格,总结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方式在明朝中后期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结合中外史实,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6 .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和平交流--以海为证】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很早就通过海洋与周边国家进行人文交流和贸易往来。

               

                                                                                   

                                                                              

【百年耻辱-从海上来】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由原来的封建社会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急促转型也对中国传统海疆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19世纪70年代,为了应对同时来自西北边疆和东南海疆的威胁,清政府把国家的安全战略从过去的“重陆轻海”转向近代的海陆并重,这是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形成的真正开端。

-摘编自李德元《论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

材料三   1894年9月,黄海风云突变。……几乎不约而同的,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和俄国的军舰都聚集在这里,等待集体观摩一场影响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殊死搏斗。……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上演的蒸汽铁甲舰队之间的决战,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大清朝的北洋水师和日本的联合舰队。

——记录片《走向海洋》

材料四   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已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指出中国海防重点为“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主张“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的重任”。他分析了福建、上海二局造船的情况,认为“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是当务之急”。

——《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改革开放-凭海而兴】

材料五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和平交流--以海为证】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很早就通过海洋与周边国家进行人文交流和贸易往来。

       

                                                                                   

                                                                              

【百年耻辱-从海上来】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由原来的封建社会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急促转型也对中国传统海疆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19世纪70年代,为了应对同时来自西北边疆和东南海疆的威胁,清政府把国家的安全战略从过去的“重陆轻海”转向近代的海陆并重,这是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形成的真正开端。

-摘编自李德元《论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

材料三   1894年9月,黄海风云突变。……几乎不约而同的,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和俄国的军舰都聚集在这里,等待集体观摩一场影响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殊死搏斗。……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上演的蒸汽铁甲舰队之间的决战,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大清朝的北洋水师和日本的联合舰队。

——记录片《走向海洋》

材料四   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已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指出中国海防重点为“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主张“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的重任”。他分析了福建、上海二局造船的情况,认为“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是当务之急”。

——《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改革开放-凭海而兴】

材料五

中国改革开放大事年表(部分)
1978年12月的一天,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包产到户”协议
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会上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
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979年7月,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
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比较系统的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990年4月,中国政府宣布开放上海浦东
1992年10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表1
 改革开放后,我国海洋战略的重心从维护海洋安全转向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以开放海洋和开放海洋为核心。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我国海洋运输业、船舶制造业、海上石油业等海洋产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摘编自王琪曹文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洋战略变迁的制度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及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统计表
项目
年份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20004133.502.6
201669693.79.4
                            表格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图1示例对图2或图3中的事件进行简要介绍说明。

示例: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一条航线从山东出发到达朝鲜、日本;另一条航线从东南沿海出发,穿过马六甲海峡,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2)材料二中图片A处是英国在鸦片战争后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的一处领土,这片领土是哪个?(①香港岛②胶州湾。填写序号即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材料三中英、法等国集体观摩的那场“殊死搏斗”指出是哪次战争?请列举一位此次战争中涌现的民族英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加强海防采取的措施。(任意两点即可)
(4)根据材料五,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根据表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图1示例对图2或图3中的事件进行简要介绍说明。

示例: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一条航线从山东出发到达朝鲜、日本;另一条航线从东南沿海出发,穿过马六甲海峡,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2)材料二中图片A处是英国在鸦片战争后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的一处领土,这片领土是哪个?(①香港岛②胶州湾。填写序号即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材料三中英、法等国集体观摩的那场“殊死搏斗”指出是哪次战争?请列举一位此次战争中涌现的民族英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加强海防采取的措施。(任意两点即可)
(4)根据材料五,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根据表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2024-05-2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7 . 水陆交通的建设与发展,与国家治理、经济交流、社会生活等有着密切关系。某校历史老师组织同学们梳理不同时期中外水陆交通的发展状况,并探究其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1.同学们借助历史教材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水陆交通的发展,请你帮助他们补充表格信息。
时期秦的统一汉唐时期明清时期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
相关史实驰道灵梁
玄奘西行签真东渡
郑和下西洋私人海上贸易火车、铁路、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与设施的引入汽车制造、高速铁路、远洋轮船、大飞机的发展②_
海外殖
民地奴隶贸易
火车、轮船、汽车的发明与
应用
陆上交通、水上
交通与航
空业发展
的作用

2.结合上述史实信息,最能反映上表整体发展趋势的是(     
A.从水陆交通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从水陆交通看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趋势
C.从水陆交通看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D.从水陆交通看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3.为准备展示汇报,同学们搜集到以下史料。请依据材料归纳推动中外水陆交通的主要因素。

4.综合以上材料,以“从水陆交通发展看社会变迁”为题完成一份交流稿。
2024-04-1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五四学制)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8 .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延续,具有诸多的突出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特征概括阐释
统一与连续角度:政治制度
秦始皇统一后,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此后各朝代不断完善这一政治制度,如隋唐时期创立的①,从人才选拔角度加强中央集权;元朝设立行省制,开创近代省制的开端,这些都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力的保障了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继承与创新A
交往与交融B
和平与友好角度:对外交往。
中华文明以为贵,在外交方面也始终秉承和平交往的理念。明代国力强盛,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沿岸,以和平交往的方式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并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的空白处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从A、B两项特征中任选一个,并选取一个角度加以阐释。(要求:选择一个角度,史实准确,逻辑清晰,文字通顺)
2024-04-0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某校九年级历史社团分组探究“历史上的水陆交通”,请你参与探究活动。
小组名称朝代探究素材初步结论
第一小组秦朝A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沟通了楚地和岭南,巩固了对南方的统治。
汉朝B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物种、文化等交流,为之后打击匈奴,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打下基础。
元朝《元史·地理志》元朝地域辽阔,修建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四通八达的驿站,加强了各地联系,便于政令畅通。
明朝D展示大国风度,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1)请选取对应素材完善表格,并依据表格概括第一小组探究的主题:___________。

(2)通过探究,概括影响水陆交通发展的因素?
(3)第二小组探究主题是“水陆交通发展促进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请结合世界史相关内容阐释该观点。
2024-05-20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下面表格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航海概况

特点

时间1405—1433年

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

出发地点

南京、刘家港

到达地点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航海次数

7次

舰队规模

船大且多,人数多,携带物品多
A.开辟海上丝绸之路B.班超出使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D.郑和下西洋
2024-05-1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新中考九年级历史样题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