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一届三中全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9 道试题
1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被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引进学习之路】

图一《青年杂志》封面

材料一   二十世纪初期,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寻找出路,扔怀抱对资本主义的幻想,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先进分子在现实教育下充分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在五四运动爆发两年后,在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下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摘编自安美德《五四运动:近代中国上升的历史拐点》

【革命探索之路】

材料二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分析国情,认为只有落脚农村才有可能扭转革命时局。为此,毛泽东等人开辟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先河,探索解决民族解放之路。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逻辑生成和现实意蕴》

材料三   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太阳照的人身暖哎……主席的思想传四方革命的人民有了主张,男女老少齐参战哎,人民战争就是那无敌的力量!

——《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发展改革之路】

材料四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在1956年已经基本完成,农业合作化……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实现,于工业合作化也基本上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新年的展望》(195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五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实践创新之路】

材料六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共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摘编自中共二十大报告

(1)图一中是哪一运动的重要阵地?材料一中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仅在认识上发生变化,而且这场运动在中国革命中有着重要的转折意义,写出“转折”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探索出一条怎样的“民族解放之路”?为什么说图二会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三中为紧紧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怎样的土地政策?
(3)材料四中反映的历史事件使我国的所有制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指出,为“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结合做学知识,列举两例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党的十五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具体做法。
(4)“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当前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坚持思想理论实践和创新历程的感悟。
2024-06-05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平原县2024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练兵历史试题
2 . 国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等领域。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时刻心系国家安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安全】

材料一:中国战败后国门大开。外国势力开始“瓜分中国”,大清帝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而统治阶级则试图通过一种有别于“自强”的“改制”以挽救传统的国家与文化。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国土安全】

材料三:

【新政安全】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巩固新政权付出了艰辛努力。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经济安全】

材料五: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须委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模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时代安全】

材料六:十八大召开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①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现在起,中国共产觉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材料中的“中国战败”指哪场战争?“自强”与“改制”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中旧体制“己拆卸”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3)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片信息,分别指出三幅图片对应的三场战争。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写出图片是哪一事件?请列举一例新中国巩固新政权的措施,为了发展新中国经济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探索?(至少答出两点)请选择一个说说其意义,
(5)材料五反映了中共中央作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在这一决策指引下,农村实行了怎样的改革?
(6)根据材料六内容请将摘要一中序号应填写的内容,写在下面横线上。
2024-05-2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武城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3 .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人都有很多路要走,路上难免会有挫折,会走弯路。中国共产党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挫折之路】

材料一   1978年,邓小平(如图)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题词为:给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

(1)材料一中的“极端主义”指的是哪一事件?中国共产党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转折之路】

材料二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材料二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大会议?为此次会议顺利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哪一事件?“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此次会议上做出的什么伟大决策?此会议前后党的工作中心有什么变化?

材料三   “(1978年)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材料三中“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采取的具体举措是什么?该具体举措最早是在哪里被探索出来的?第一扇“窗”指的是哪一城市
2024-05-1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大庄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这里的“拨乱反正”主要是指(       
①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
②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③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④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校九年级一班历史社团以“春联见证历史沧桑”为活动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任务一 【追根溯源】

春联,起源于规符。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挂桃符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隋唐以后,才逐渐有人在桃符上书写一些吉祥的话语,再修饰对仗,渲染新年喜庆气氛,慢慢形成春联的雏形。五代时,后蜀最后一个皇帝孟祖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联,这便是我国有史书记载的第一幅春联。北宋政治家、文豪工安石的《元日》诗中,有“千门万户曈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到宋代,仍有不少人把春联称作“桃符”。到了明代,桃符才正式改称春联。经明太祖朱元璋的倡导和实践,春联在明代获得空前的普及。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所有中国人过春节的重要文化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任务二【感受历史】

序号

春联内容

春联来源

历史分析

帝德乾坤大

皇恩雨露深

网络搜索

这是1912年春节,某地农村的春联,为什么民国已经建立了,农村还有这样的春联?

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

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

图书文献

“和”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列举两例这一时期国共合作的史实。

新四军拼命抗日

老百姓安心过年

网络搜索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联合抗战。举两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拼命抗日”的史实。

抗战胜利一元复始

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教学资料

试分析这幅春联出现的时代背景。

万里山河归人民

五亿群众庆新生

采访专人

“庆新生”指哪一事件?有着怎样伟大意义?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商家春联

这类春联自20世纪 80年代以来比较常见。
表达了人们希望发家致富的美好愿望。这与
哪次会议的什么政策有关?

平安幸福小康日

欢乐和谐中国年

央视春晚

随着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哪一内涵发生了变化?
(1)简要概括一下我国春联的发展过程。由材料可知,我国包括春联在内的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2)春联内容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请在以上春联中任选四项,回答相关的历史分析的问题
(3)结合自身及时代特征,请你试着写一幅春联。
2024-05-02更新 | 2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乐陵市、宁津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6 . 人心是决定历史走势的最强大政治力量,人心向背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对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君民关系如舟水】

材料一   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与魏征等大臣商讨治国方略。魏征在认真分析和研究了历代兴亡的原因,特别是隋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后,向唐太宗提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魏征的这个说法很有效,唐太宗不仅采纳了他的意见,而且以后还经常用这句话,来勉励臣下体恤民情。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等人商讨的“治国方略”,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结合“隋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的相关史实,对这一“治国方略”加以说明。

【众人拾柴火焰高】

材料二

   

(2)在法国大革命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二共同反映出法国人民的政治诉求是什么?除材料二以外,人民在推动革命的进程中还取得了哪些成果?(列举两例即可)

【众志成城事竟成】

材料三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事件
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游行示威,高喊“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
5月7日起各地学生及社团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举行游行、罢课、演讲等活动
6月5日上海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6月6日起斗争陆续扩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的学生、工人参加了运动
6月7日北洋政府释放北京被捕学生
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史(1840-1949)》等整理

(3)目前,多数学者以6月初为界,把五四运动划分为两个阶段。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者们划分的依据。最终,为什么“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国之大者在为民】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三次重大工作重心转移

——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等整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任意一次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原因。“三次重大工作重心转移”,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心向背”重要性的认识。
2024-04-26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齐河县第三中学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7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地下原油见青天,祖国盛开石油花。天不怕,地不怕,改造世界雄心大。我为祖国献石油,祖国有石油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节选)

材料三: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广大老百姓希望尽快发展经济,解决温饱问题,改变长期缺吃少穿的局面。

——摘编自李忠杰《改革开放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历史通览》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

材料五:美好生活是每个人能够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活状态。个体的人要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更丰富的物质生活。离开了辛勤劳动,个人的美好生活只能成为空想。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一个离不开道德水准提升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建构美好生活,也必须加强人的素质锤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新中国成立后,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位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是谁?材料一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什么?
(2)《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传唱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它讴歌石油工人的典型代表是谁?这首歌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
(4)材料四邓小平讲话后,党和政府提出了什么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这一改革目标在哪个会议上正式提出?
(5)根据材料五,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实现材料一中“我们的奋斗目标”?
2024-04-1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安头乡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国有企业改革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们的研究课程是(     
A.民族团结B.外交成就
C.祖国统一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2024-04-1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安头乡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人都有很多路要走,路上难免会有挫折,会走弯路。中国共产党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邓小平(如图)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题词为:给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

材料二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材料三   “(1978年)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材料四


(1)材料一中的“极端主义”指的是哪一事件?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还发生了什么类似的严重失误?
(2)材料二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大会议?为此次会议顺利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哪一事件?
(3)材料三中“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采取的具体举措是什么?第一扇“窗”指的是哪一城市?
(4)根据材料四提示信息,写出A、B处的正确内容,并据此概括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024-04-03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乐陵市化楼镇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构建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体现了(     

A.经济建设的市场化B.现代中国工业化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社会生活信息化
2024-03-31更新 | 295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东省夏津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