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活化能及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1 . 氮氧化物(等)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的处理。研究证明:能提高的分解速率,参与了第Ⅱ步、第Ⅲ步反应。反应历程(为反应活化能):
第Ⅰ步:   
第Ⅱ步:……   
第Ⅲ步:   
①第Ⅱ步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总反应的反应速率取决于第Ⅱ步,则___________(填“>”、“<”或“=”)。
(2)的应用。分解制取的原理如下:
反应Ⅰ:   
反应Ⅱ:   
反应的(值为平衡时用各气体的分压表示得出的值)的关系如图-1所示。

时,反应___________
时,向容积不变的容器中充入进行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容器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反应开始和平衡后容器的温度相同)。在时间段内,容器中压强增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3)催化电解吸收液可将还原为,其催化机理如图-3所示。在相同条件下,恒定通过电解池的电量,电解得到部分还原产物的法拉第效率()随电解电压的变化如图-4所示。已知n表示电解生成还原产物X所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F表示法拉第常数;表示电解过程中通过的总电量。

①当电解电压为时,电解生成的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②当电解电压为时,催化电解生成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③电解电压大于后,随着电解电压的不断增大,的法拉第效率迅速增大,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吸附在催化剂上的物种加“*”表示,如等)。
2024-01-28更新 | 77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一模)化学试题
2 .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所得到的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内容实验结论
A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4mL0.01mol·L1KMnO4酸性溶液,然后向一支试管中加入0.01mol·L1H2C2O4溶液2mL,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0.01mol·L1H2C2O4溶液4mL,第一支试管中溶液褪色时间长H2C2O4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室温下,用pH试纸分别测定浓度为0.1mol·L1HClO溶液和0.1mol·L1HF溶液的pH,前者pH大于后者HclO的酸性小于pH
C检验FeCl2溶液中是否含有Fe2时,将溶液滴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紫红色褪去不能证明溶液中含有Fe2
D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双氧水,然后试管①中加入0.01mol·L1FeCl3溶液2mL,向试管②中加入0.01mol·L1CuCl2溶液2mL,试管①中产生气泡快加入FeCl3时,双氧水分解反应的活化能较大
A.AB.BC.CD.D
3 . 催化还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
I.   
Ⅱ.   
(1)已知的燃烧热分别为的汽化热分别为。则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反应I和反应Ⅱ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A.增大的投料比有利于提高的转化率
B.若的浓度保持不变,则说明反应体系已达平衡状态
C.体系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两个反应重新建立平衡的时间相同
D.体系达到平衡后,若压缩体积,则反应I平衡正向移动,反应Ⅱ平衡不移动
E.及时将液化分离,有利于提高反应I的正反应速率
(3)一般认为反应I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第一步:    (慢)
第二步:    (快)
下列示意图中能体现上述反应能量变化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A.B.C.D.

(4)研究发现表面脱除原子形成的(氧空穴)决定了的催化效果,氧空穴越多,催化效果越好,催化合成甲醇的机理如图。已知增大气体流速可带走多余的,从而提高的选择性,请结合催化机理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

(5)一定温度下,向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I、II,容器内气体的压强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表所示。
0510152025
6.05.555.24.954.84.8
平衡时测得在体系中的体积分数为。则0~20min内平均反应速率___________;该条件下,的选择性(甲醇的物质的量占消耗的的物质的量的百分比)为___________(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该温度下反应I的平衡常数___________(为以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表示的平衡常数,列出计算式即可)。
2024-03-08更新 | 28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化学试题
4 . 一定温度下,向溶液中加入适量溶液,不同时刻测得生成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如下表所示.资料显示,反应分两步进行:①,②,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0

2

4

6

0

9.9

17.2

22.4

A.0~6min的平均反应速率:
B.的作用是增大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C.反应①是吸热反应、反应②是放热反应
D.反应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我国科学家利用两种不同的纳米催化剂(Co3O4/Pt,N-Co3O4/Pt)在室温水汽条件下实现高效CO催化氧化(),其反应历程中相对能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TS1、TS2、TS3分别代表过渡态1、过渡态2、过渡态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效果较好的催化剂是N-Co3O4/Pt
B.若利用进行同位素标记实验,检测到以上反应中有生成,说明O-H键断裂
C.反应:
D.若ⅱ表示H2O被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则Co3O4/Pt更容易吸附H2O
2024-01-02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5 化学反应与能量-【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七省专用)
6 . 已知1,3-丁二烯与HBr加成的能量-反应进程图如图所示(图中表示各步正向反应的焓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选择相对较低的温度,并在较短时间及时分离可获得较高产率的1,2-加成产物
B.增大溴离子浓度可以提高整体反应的速率
C.根据该反应可推测,1,3,5-己三烯与HBr在高温下反应的主要产物应为CH3CH=CHCH=CHCH2Br
D.1,3-丁二烯与HBr发生1,2-加成的反应热为,发生1,4-加成的反应热为
2023-10-14更新 | 521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5 化学反应与能量(2大题型)-【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浙江专用)
7 . 2023年10月7日,《临汾日报》发表题为《全省首家氢能源公共自行车,落地曲沃》的报道。氢能源是清洁的二次能源,水煤气的变换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制氢手段,金基二元合金团簇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发生的氧化还原机理有A和B两种途径(*表示物质吸附在催化剂上)。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不参与制氢的化学反应
B.可提高的平衡产率
C.水煤气的变换反应历程中同时存在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D.根据图2,反应途径A更有利于水煤气的变换反应
2024-03-26更新 | 21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4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理综-化学试题
2024·广东·模拟预测
8 . 直接将CO2转化为有机物并非植物的“专利”,科学家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CO2合成甲醛,总反应为。转化步骤如下图所示:

(1)甲醇与甲醛中∠OCH键角较大的是_______,导致键角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
(2)已知,则总反应的_______(用图1中焓变以及表示)。
(3)T℃,在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2和一定量H2,只发生可逆反应①。若起始时容器内气体压强为1.2kPa,达到平衡时,CH3OH(g)的分压与起始投料比[n(H2)/n(CO2)]的变化关系如下图2所示

(i)若5min时到达c点,则0~5min时的平均反应速率v(H2)=_______
(ii)Kp=_______(写计算表达式);
(4)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只发生反应②。关于该步骤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
A.若反应②正向为自发反应,需满足
B.若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说明反应②体系已经达到平衡
C.增大O2的浓度,HCHO(g)的平衡物质的量分数一定增大
D.反应②体系始终存在v生成(H2O2)=v消耗(CH3OH)
(5)已知Arrhenius公式:(Ea为活化能,k为速率常数,R和C为常数)。反应①②的有关数据分别如下图3所示,Ea相对较小的是_______(填编号①、②);研究表明,加入某极性介质有助于加快整个反应的合成速率,原因可能是_______
2024-02-19更新 | 70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广雅中学 深圳中学 广东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四校联考化学试题
9 . 已知阿仑尼乌斯公式是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变化关系的经验公式,可写作(k为反应速率常数,为反应活化能,R和C为大于0的常数),为探究m、n两种催化剂对某反应的催化效能,进行了实验探究,依据实验数据获得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m催化剂作用下,该反应的活化能 J⋅mol-1
B.对该反应催化效能较高的催化剂是m
C.不改变其他条件,只升高温度,反应的活化能不变
D.无法根据该图像判断升高温度时平衡移动的方向

10 . 甲苯与乙酰氯(   )在无水催化下发生反应,其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乙酰氯经过步骤I得到的中间体可能存在P、O两种形式,且其缺电子的结构与甲苯的π电子云作用生成过渡态π-络合物N,经过步骤Ⅱ得到σ-络合物M。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间体P、Q中不饱和碳原子的杂化方式相同
B.该反应的决速步是步骤Ⅱ
C.甲苯与乙酰氯反应过程中有反应发生
D.虚线L可表示      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