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物质性质的探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某化学学习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I.为探究分解的催化效果,实验方案如下图所示:

(1)通过观察___________(填实验现象),即可得出的催化效果的差异。有同学建议将改为溶液,理由是___________
II.测定
已知:,①称取纯草酸晶体,将草酸制成水溶液为待测液;②取待测液放入锥形瓶中,再加入适量的稀;③用浓度为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2)请写出滴定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3)由图可知消耗溶液体积为___________

(4)判断此滴定实验达到终点的方法是___________
(5)通过上述数据,求得___________,若由于操作不当,滴定结束后滴定管尖嘴处滴定前滴定后有一气泡,引起实验结果___________(偏大、偏小或没有影响),其它操作均正确,滴定前未用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引起实验结果___________(偏大、偏小或没有影响)。
2024-05-09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
2 . 硝酸与金属反应时,浓度不同生成的还原产物也可能不同,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及相关数据如下:

①A中为一定浓度的硝酸与Mg片发生反应,生成的气体通过B后,在B中只生成一种盐,剩余气体遇空气不变色,其体积为原体积的一半;
②从C进入D中的气体有两种,且体积比为1∶1;
③将D加热一段时间后,E中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逐渐变蓝。(设实验前,装置中的空气已排尽;气体的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
已知:2NO2+2NaOH=NaNO3+NaNO2+H2O,NO2+NO+2NaOH=2NaNO2+H2O,且水蒸气的体积忽略不计,实验中的液体药品均过量。请回答:
(1)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硝酸与Mg片反应生成的气体成分是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2)硝酸在装置A的反应中所表现的性质有___________
(3)利用所提供的试剂(NaNO2溶液、KMnO4溶液、KI溶液、稀硫酸、淀粉溶液)设计实验,证明B中生成的这种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___________
(4)写出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5)若向反应后的A中加入足量的NaOH固体,使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其体积为硝酸与Mg片反应生成的气体体积的(同温同压),写出符合上述实验事实的硝酸与Mg片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024-05-08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天立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化学试题
3 . 1-溴丁烷可用于合成麻醉药盐酸丁卡因,也用于生产染料和香料,是稀有元素萃取的溶剂及有机合成的中间体,其制备如图(夹持装置略):

已知:ⅰ.(浓)
ⅱ.
ⅲ.(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反应时,若选用较浓的硫酸作为反应物,得到的产品会呈黄色,为除去颜色,最好选择下列的_______(填标号)溶液来洗涤产品。
A.四氯化碳       B.硫酸钠       C.氢氧化钠       D.亚硫酸钠
产品选择上述溶液洗涤后,还需要用蒸馏水洗涤一次,洗涤液与产品分离的操作是_______(填操作名称)。
(2)分离得到的有机层依次用适量的水、饱和溶液、水洗涤、用无水干燥,蒸馏,得到最终产品。若投入正丁醇,得到产物,则1-溴丁烷的产率为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3)探究小组为研究1-溴丁烷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设计如下探究实验:

①对比ⅰ、ⅱ的实验现象,可得出卤代烃水解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
②实验ⅲ的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
③为深入研究1-溴丁烷与溶液是否能发生消去反应,小组设计如图装置探究(加热和夹持装置略去):

加热圆底烧瓶一段时间后,B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Ⅰ.甲同学认为不能依据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判断A中发生消去反应,理由是_______
Ⅱ.乙同学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依据实验现象可判断是否发生消去反应,改进的方案是_______
4 . 某小组学习了盐类水解,对溶液与溶液的反应产生了兴趣,进行如下探究。
(1)理论预测
甲同学认为两溶液的水解平衡相互促进并完全水解,实验中会观察到___________并闻到臭鸡蛋气味;
乙同学认为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预测了还原产物为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向稀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稀溶液,直至过量立即产生黑色沉淀并逐渐增加,溶液过量后黑色沉淀部分溶解,观察到黄褐色浑浊
已知
①实验中生成黑色沉淀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溶解生成的黄色固体为___________
②实验中首先观察到黑色沉淀出现,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溶液滴加至一定量时,溶解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③针对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红褐色沉淀,甲同学认为可能是产生的量比较少,被黑色所遮盖。乙同学根据数据分析,认为就算产生红褐色沉淀,也会转化为黑色沉淀,写出沉淀转化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④丙同学设计实验证明③中乙同学的猜想,方案是:向洁净试管中加入新制并洗净的沉淀,若___________(填实验操作及现象)则证明猜想正确。
2024-01-2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化学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学习小组将酚酞试液滴入Na2O2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发现溶液先变红后迅速褪色,为探究原因,查阅资料后做了分析和实验。
【查阅资料】
①Na2O2与水反应先生成H2O2,然后H2O2分解;
②H2O2类似于二元弱酸,,且具有强氧化性;
③酚酞在的溶液中变为无色。

(1)探究一:褪色原因
【提出猜想】
假设一:反应产生的O2将酚酞氧化;
假设二:反应产生的H2O2将酚酞氧化;
假设三:NaOH溶液浓度过高导致酚酞试液褪色。
实验如下表,请填写空白:
实验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在5mLpH=10的NaOH溶液中滴加5滴酚酞试液,再通入足量O2溶液变红后不褪色假设一:_____
在5mLpH=10的NaOH溶液中滴加5滴酚酞试液,再滴加1mL3%的H2O2溶液______假设二:成立
在5mL的NaOH溶液中滴加5滴酚酞试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假设三:成立

【提出猜想】
(2)针对假设二,有同学提出还应补充实验才能证明Na2O2与水反应生成了 H2O2,则补充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_
(3)探究二:H2O2的性质及应用
①H2O2的酸性
用化学用语表示H2O2显酸性的原因______
②H2O2的还原性
某实验用量筒量取浓H2O2溶液配制溶液,所需玻璃仪器除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有______。现用酸性KMnO4液滴定所配H2O2溶液,取25.00mL H2O2溶液于锥形瓶中,完成三次实验平均消耗KMnO4标准溶液22.50mL,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标定的H2O2溶液浓度为______
③若滴定时出现以下情况,将导致测定结果偏高的是______
A.装入标准酸性KMnO4溶液时,未润洗滴定管
B.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出现颜色变化就立即停止滴定
C.滴定前盛标准液的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D.记录标准液体积时,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
2024-01-2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监测化学试题
6 . Fe2+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某小组探究绿矾(FeSO4•7H2O)和莫尔盐[(NH4)2Fe(SO4)2•6H2O]在空气中的稳定性。
Ⅰ.探究溶液中的稳定性:配制0.1mol·L-1两种溶液[A:FeSO4,B:(NH4)2Fe(SO4)2],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并检验其中的Fe3+,结果如表。
编号新配制1h后24h后
pH性状酸化后滴等量KSCN(aq)pH性状酸化后滴等量KSCN(aq)pH性状
A3.9无色溶液几乎无色3.4黄色溶液变红3.3红褐色沉淀
B3.9无色溶液几乎无色3.3黄色溶液变红3.2红褐色沉淀
(1)常温时0.1mol·L-1(NH4)2SO4溶液pH=5.0,则B溶液中水解程度:Fe2+_____NH(填“>”或“<”),因此新配制的A、B溶液pH几乎相同。
(2)放置24h后溶液pH均减小,写出该过程中Fe2+被空气氧化的离子方程式:_____
上述实验说明两种溶液中的Fe2+的稳定性差异不大。
Ⅱ.探究晶体的稳定性:将两种晶体分别在不同条件下放置数天,实验记录如表。
编号iiiiiiiv
实验条件露置密闭容器潮湿的密闭容器盛有干燥剂的
密闭容器
实验结果绿矾晶体逐渐变白,进而出现土黄色;Fe3+含量很多无明显变化;Fe3+含量非常少晶体结块,颜色不变;Fe3+含量非常少晶体逐渐变白,最终出现淡黄色;Fe3+含量很多
莫尔盐无明显变化;Fe3+含量非常少无明显变化;Fe3+含量非常少晶体略结块,颜色不变;Fe3+含量非常少无明显变化;Fe3+含量很少
(3)上述实验说明,相同条件下两种晶体在空气中稳定性更强的是_____(填名称)。
(4)甲同学推测绿矾在ii中的结果与i不同可能是容器中O2不足造成的。乙同学经过对比,分析该推测不成立,其理由是_____
(5)该小组同学根据实验结果进而推测绿矾易被氧化与其失去结晶水有关。
①绿矾晶体失去结晶水的实验现象是_____
②莫尔盐晶体中______离子的存在使结晶水不易失去;该离子与H2O分子之间可能存在的作用是_____
(6)同学们经过对两种晶体结构的比较,分析莫尔盐在空气中更稳定,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可能的原因:莫尔盐晶体中离子间的空隙较小,_____
7 . 重铬酸铵[(NH4)2Cr2O7](M=252 g·mol1)常用作分析试剂、催化剂及媒染剂等。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重铬酸铵的一些性质及组成进行探究。已知:+ H2O2+2H+。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重铬酸铵样品,滴加足量6 mol·L1 NaOH溶液,振荡、微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探究重铬酸铵的分解产物,按下图连接好装置,在A中加入2.52 g重铬酸铵样品进行实验。

①实验过程中通入N2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若发现加热温度不够,如何改进?___________
③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加热A至恒重,观察到B中固体由白变蓝,D中酚酞溶液不变色,同时测得A中剩余固体1.52 g、B增重0.72 g,另外分解产物中还含有N2,则重铬酸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为探究溶液酸性增强对铬(VI)盐溶液氧化性或Na2SO3溶液还原性的影响,该小组利用下图装置继续实验(已知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差异越大,电压越大)。

a.K闭合时,记录电压。
b.向U型管左侧溶液中滴加硫酸至pH=2后,电压增大了y。
c.继续向U型管右侧溶液中滴加硫酸后,无气体逸出,电压几乎不变。
①上述实验得出结论:___________;酸性增强,对Na2SO3溶液还原性几乎无影响。
②有同学认为:随着溶液酸性的增强,溶液中O2的氧化性增强也会使电压增大。补做实验:U型管左管中改为盛放___________溶液;然后向左管中滴加硫酸至pH=2后,测得电压增大了z,若z_____y(填“>”、“<”或“=”),则证明实验结论不受影响。
2023-11-13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8 .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热效应,进行了三次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忽略溶解、逸出时的能量变化,逸出的的质量也忽略不计,混合溶液的密度视为,若反应后混合溶液的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序号稀盐酸反应后最高温度/℃
体积/mL反应前温度/℃体积/mL反应前温度/℃
15019.16019.119.8
25019.16019.319.9
35019.26019.221.7
A.用铜质的搅拌器会使所测偏小
B.分批加入盐酸会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C.测量溶液的温度后可直接测盐酸温度
D. 
9 . 人类的农业生产离不开氮肥,几乎所有的氮肥都以氨为原料,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图1装置制备氨气,图2装置探究其相关性质。
       
Ⅰ.实验室制取氨气
(1)图1装置中生成NH3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
Ⅱ.探究氨气与氧化铜的反应,验证氨气的性质及部分反应产物
(2)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_______
(3)该实验缺少尾气吸收装置,如图中能用来吸收尾气的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
   
(4)实验中观察到a中粉末变红,b中无水硫酸铜变蓝,并收集到一种单质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证明氨气具有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性;氨与氧气在加热、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也体现了这一性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解答题-实验探究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某化学学习小组探究浓度对硝酸氧化能力的影响。
Ⅰ.资料显示: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氢氧化钠能吸收,但不能吸收NO。该学习小组按如图装置进行验证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的名称___________
(2)写出装置①中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3)写出装置②中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4)①~⑥装置中,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能证明氧化性的相对强弱的实验现象为③中溶液上方出现红棕色气体
B.②中的试剂为水
C.滴加浓硝酸前要先打开弹簧夹通一段时间氮气
D.⑥的作用是吸收尾气NO

Ⅱ.测得铁与不同浓度硝酸反应时各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相对含量与硝酸溶液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硝酸的浓度越大,其还原产物中高价态的N元素成分越多
B.硝酸与铁反应往往同时生成多种还原产物
C.铁能与大于溶液反应说明不存在“钝化”现象
(7)已知:在上述反应条件下,反应后铁以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当硝酸浓度为时,计算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