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物质性质的探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22-23高一下·四川泸州·期末
单选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以下装置对原电池的原理和形成条件开展了实验探究,结合探究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装置①金属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可证明Zn比Cu活泼
B.对比①②中Cu片上是否有气泡,可预测②中电流表指针会偏转
C.装置②③对比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原电池电极材料应满足的条件
D.装置③能形成原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 . 下列是某兴趣小组根据课本实验设计的一个能说明Na2CO3与NaHCO3热稳定性的套管实验。请观察如图实验装置并分析实验原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a2CO3热稳定性大于NaHCO3
B.甲为Na2CO3,乙为NaHCO3
C.要证明物质受热能产生水,可在两支试管内塞上沾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
D.整个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到丙烧杯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3 . 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的氧化性强弱(夹持装置和加热装置已省略,气密性已检验)。

已知:遇淀粉溶液变蓝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再将导管插入中,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然后夹紧
Ⅱ.打开活塞,滴加一定量浓盐酸后关闭活塞,给加热;
Ⅲ.当中的溶液变为黄色时,停止加热,夹紧
Ⅳ.打开活塞,将少量中溶液滴入中,关闭活塞
(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浸有溶液的棉花上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3)中溶液变黄说明氧化性,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4)为探究的氧化性强弱,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了上述实验,并检测中黄色溶液和中混合溶液中的部分微粒,结果如表所示(忽略空气中的影响)。


中部分微粒

中部分微粒

既有又有

①检验中黄色溶液中含有的试剂是______
②进一步检验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
③能证明该实验条件下氧化性的有______(填“甲”“乙”或“丙”)。不能证明的请说明理由:______
4 .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用下图装置探究二者的稳定性。

(1)该实验装置中,能否将的位置互换?_______(填“能”或“不能”)。能证明的热稳定性强于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2)写出,受热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3)除了热稳定性外,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用于鉴别_______
2024-03-27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实验小组对Mg与NH4Cl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
(1)用pH计测定1.0溶液约为4.6,分析NH4Cl溶液呈酸性的原因______(用化学用语表示)。
(2)探究镁与NH4Cl溶液的反应:实验Ⅰ、Ⅱ所取镁粉质量均为0.5g,分别加入选取的实验试剂中。

实验

实验试剂

实验现象

5mL蒸馏水反应缓慢,有少量气泡产生(经检验为H2

5mL
NH4Cl溶液(pH=4.6)
剧烈反应,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和灰白色难溶固体
①实验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经检验实验Ⅱ中刺激性气味气体为NH3和H2的混合气体,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产生NH3的原因______
③已知灰白色沉淀中含有Mg2+、OH-。为研究固体成分,进行实验:将生成的灰白色固体洗涤数次,至洗涤液中滴加AgNO3溶液后无明显浑浊。将洗涤后的固体溶于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推测沉淀中含有______,灰白色固体可能是______(填化学式)。
④针对实验Ⅱ比实验Ⅰ反应剧烈的原因,小组同学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l:NH4Cl溶液中的H+溶解了Mg(OH)2
假设2:NH4Cl溶液中的溶解了Mg(OH)2
为证明假设的合理性.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对比实验:

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取2根覆盖了Mg(OH)2的Mg条,分别同时放入相同体积相同pH的盐酸和饱和NH4Cl溶液中。饱和NH4Cl溶液中反应更剧烈。

向饱和NH4Cl溶液中滴加浓氨水,使溶液呈中性或略显碱性,再放入覆盖了Mg(OH)2的镁条。剧烈反应,但是比实验Ⅲ饱和NH4Cl溶液略慢,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和灰白色难溶固体。
实验结论是______
(3)甲同学通过深入思考,认为Mg与NH4Cl溶液反应剧烈.可能还与有关.并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了猜想的正确性.他设计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证据为______
(4)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6 . 某化学小组以铜为阳极、石墨为阴极,研究在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中铜被氧化的价态及产物。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电源装置略去)。

资料:i.Cu2O为砖红色,CuCl为白色,CuOH为黄色且易分解
ii.[Cu(NH3)2]+为无色,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深蓝色[Cu(NH3)4]2+
iii.25 ℃时,Ksp(CuCl)=1.2×106,Ksp(CuOH)= 1.2×1014
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电解质溶液(3 mol/L)现象
铜电极附近石墨电极
IH2SO4溶液变蓝产生无色气泡,一段时间后有少量红色金属析出
IINaOH出现黄色浑浊,很快变为砖红色产生无色气泡
IIINaCl出现白色浑浊,浑浊向下扩散,一段时间后,下端白色沉淀变黄,最终为砖红色产生无色气泡
IVKI迅速产生棕褐色的物质,滴入1 滴淀粉溶液, 立即变为蓝色;取出铜电极洗净检验,无变化产生无色气泡
(1)I中铜电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
(2)II中沉淀由黄色变为砖红色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将III中所得白色沉淀过滤,充分洗涤,进行下列实验,证实该沉淀为CuCl。

①证明III中所得白色沉淀中有Cu+的证据是___________
②步骤iii的操作是___________
(4)III中下端白色沉淀最终变为砖红色的原因是:白色沉淀为CuCl,___________,CuOH不稳定易分解为砖红色的Cu2O。
(5)IV中Cu未被氧化的原因是________
(6)综上,铜被氧化的价态及产物与________有关。
2024-01-19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7 . 某实验小组欲探究能否发生反应,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注:已检验装置气密性,且实验前已经用氮气排净装置内的空气。

(1)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装置A中的反应为______________(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配平该反应并用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_______
②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生成转移的电子是_______
(3)打开装置A、C中仪器a的活塞,一段时间后关闭活塞。待反应完全后,又继续如下实验甲同学取适量B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一滴稀溶液,即有白色沉淀生成。
①甲同学由此认为发生了反应,理由是该反应中生成了_______离子(写离子符号)。
②乙认为甲的结论不合理,认为A中生成的中混有杂质,乙认为混有的杂质是_______
③丙认为白色沉淀不能证明发生反应,因氯气的水溶液加溶液也有白色沉淀产生,可改为取B中溶液于试管中滴加X,有白色沉淀生成即可证明,X是_______(填编号)
a.溶液       b.溶液       c.溶液       d.品红溶液
(4)同时通入水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8 . 某小组同学欲研究SO2及Na2S2O3的性质。
(1)将相关的含硫物质分为如下表所示3组,第2组中物质X的化学式是_______
第1组第2组第3组
S(单质)SO2、X、Na2SO3、NaHSO3SO3、H2SO4、Na2SO4、NaHSO4
(2)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研究SO2的性质:(熔点:SO2-76.1℃,SO316.8℃;沸点:SO2-10℃,SO345℃)

①装置I模拟工业生产中SO2催化氧化的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②甲同学按I、II、III、IV的顺序连接装置,装置II的作用是_______;装置III中溶液逐渐褪色,生成Mn2+,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③乙同学按I、II、IV的顺序连接装置,若装置IV中有40mL2.5mol•L-1NaOH溶液,反应后增重4.8g,则装置IV中发生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已知Na2S2O3溶液与Cl2反应时,1molNa2S2O3转移8mol电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甲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流程探究Na2S2O3的化学性质。

(Ⅰ)甲同学设计实验流程的目的是证明Na2S2O3溶液具有碱性和_______性。
(Ⅱ)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B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Ⅲ)乙同学认为应将上述流程中②③所加试剂顺序颠倒,你认为甲、乙两同学的设计更合理的是_______(填“甲”或“乙”),理由是_______
2023-03-18更新 | 1105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单元测试
9 . 某小组探究S单质与溶液加热后得到的产物。向5溶液中加入少量硫粉,加热至固体全部溶解,冷却后,得到淡黄色溶液A()。
【资料】1.溶液无色,能与反应生成(臭鸡蛋气味气体),能与反应生成(黑色固体)。
2.溶液呈黄色,能与反应生成S和,能与反应生成S和
3.均不能使品红褪色,或高浓度能使品红褪色。
(1)如图所示,进行实验I和Ⅱ,证实了产物中含

①补全实验Ⅱ的方案_______ (在横线上填写试剂)。
②证实产物中含的现象是_______
(2)依据产物中含,甲同学认为产物还应该有,请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进行解释:_______
(3)甲同学推测溶液A中可能还含有,因为在加热过程中可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
针对此观点继续实验Ⅲ:取溶液A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立即出现淡黄色浑浊,同时产生臭鸡蛋气味的气体,离心沉淀(固液分离),得到无色溶液B和淡黄色固体。取无色溶液B,_______(填操作和现象),证实溶液A中存在
(4)甲同学根据溶液A呈淡黄色猜想其中还存在,并认为实验Ⅲ中的现象可做为证据。但乙同学认为实验Ⅲ中的现象不能说明,理由是_______
(5)继续进行实验Ⅳ,验证了溶液A中存在

①溶剂X是_______(填化学式)。
②证明溶液中含的实验证据是_______
进一步实验,得到结论:硫单质在碱性条件下歧化反应的产物主要为,溶液中还会生成少量的
10 . 室温下,1体积的水能溶解约40体积的SO2。用试管收集SO2后进行如下实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试管内液面上升,证明SO2与水发生了反应
B.试管中剩余少量气体,是因为SO2的溶解已达饱和
C.取出试管中的溶液,立即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原因是:SO2+H2OH2SO3、H2SO3H++H++
D.取出试管中溶液,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pH下降,是由于SO2挥发
2021-09-03更新 | 9038次组卷 | 25卷引用:北京市第十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化学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