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青史

《史记》和《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历史有300余年的交汇点,其中对“三家分晋”的描述颇有不同。

材料一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使命。“三家分晋”作为《史记·赵世家》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主要从成功者赵国的角度进行讲述,但并未赋予其特殊的政治含义。《资治通鉴》则删减了赵家的史料,更多从失败者智伯的角度叙事,并把失败原因归于智伯对儒家标准的背离,即失德与“不仁”。

材料二   《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篇,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停笔。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定名为《资治通鉴》。以下为《资治通鉴》卷首篇节选。

(1)阅读读材料,指出《史记》和《资治通鉴》对“三家分晋”的叙事有何不同?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篇?
2023-07-07更新 | 97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某同学在研究“夏朝标志着早期国家诞生”这一课题时,使用了《左传》等文献史料。目前,在研究该课题中,他还可以使用的史料是(       
A.良渚遗址古城墙B.甲骨文的记载
C.二里头遗址资料D.何尊及其铭文
2023-04-13更新 | 453次组卷 | 18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3 . “以文书御天下”是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重要特征。下列史料与阐释对应正确的是(     
史料阐释
A“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秦并天下,改命曰‘制’,令曰‘诏’,于是‘诏'兴焉”秦朝开始确立文书制度,并建立起文书传送系统
B“(唐)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凡制,敕施行,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公文统称)下诸州者,由都省(尚书省)以遣之”官方文书种类繁多,由三省共同签署并负责执行
C《大明律》规定;“凡增减官文书者,杖六十”“兄官文书稽(耽误)程者,一日吏典笞一十,三日加一等,罪止笞四十”以法律手段保证文书工作的正常进行,严惩擅改或延误
D雍正谕内阁:“是以令其密折具奏。及发与廷议有裁去本人姓名者,无非欲诸臣无所回护,直言无隐”官员上奏密折不必署名,体现决策机制的规范化
A.AB.BC.CD.D
4 . 制度变革与创新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

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辛亥革命是秦朝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中国历史上扳倒皇帝的例子有很多,但每次扳倒后,又有新的皇帝登上那个宝座。辛亥革命则不同,其目的不是拥立新皇帝,而是推倒任何皇帝。皇帝被掀倒了,皇帝宝座被废除了,人民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观念,成立了共和国,即中华民国。从此以后,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顷刻覆灭,便是天下共击之的例子。

——摘编自张海鹏《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依据材料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2)分别指出材料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3)材料说“辛亥革命是秦朝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依据材料和所学,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
序号年份事件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指出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78年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在全国各地推广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从上表②—⑤中任选一件事,参照示例,说明制度变革如何推动了社会进步。
【示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2022-01-10更新 | 332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2021年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图为湖南湘西(秦代洞庭那千灵县)出土秦简中的木方,木方上用小篆对“王”、“皇”、“制”、“诏”等部分书写用字进行了规范,并对卿、太守等部分官职名称变更提出了要求。这一史料(     

A.表明秦代采取了有效措施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说明秦代皇权已发展到乾纲独断的崇高地位
C.为了解秦代的郡国并行制度提供了实证材料
D.证明秦代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强直接管辖
2022-10-11更新 | 523次组卷 | 3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材料一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研究资料

文献史料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1916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1917年
《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1917年
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1917年
《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1917年
《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1917年第8期
《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1918年
《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1919年
《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1919年
《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1919年
《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详
《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1920年
《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1920年
其他资料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军事事务》,1976年第3期
徐国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材料二探究主题

华工赴欧的原因
英法对华工的态度
中国社会对华工的关注
一战后华工的境遇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
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
2022-09-08更新 | 3826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北京卷历史真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司马迁修史

司马迁运用的皇家图书主要有:其一,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二,上古典籍,如《国语》《司马兵法》《孙子》等。其三,秦汉图书律令。秦朝焚毁了官藏图书,而民间藏书却不能尽毁。司马迁整理了这些材料,譬如在《世家》中时常出现的第一人称的情况,就是司马迁运用诸侯史记的明证。

《史记》中共收录乐府诗赋15条,儿童歌谣8条,俚语俗谚38条,共计61条。乐府诗赋如《高祖本纪》中的《大风歌》;儿童歌谣如《淮南民歌》;俚语俗谚如《孙子吴起列传》中: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司马迁20岁南游江淮,后又奉命出使巴蜀等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对许多地方风土人情的描写都来源于自己的感受。他的调查,包括战国故事、汉初故事、古战场形势、人物遗事等。

司马迁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其后代有直接接触,并从与他们的交往中获得了很多信息。如《项羽本纪赞》: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即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吕昕娱《试析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的史料来源》


(1)司马迁编写《史记》参考了哪些类型的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
(2)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具有史学家的哪些优秀精神品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通过下列史料能够认识到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B.“东南互保”C.清末新政D.武昌起义
9 .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1-04-22更新 | 479次组卷 | 46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记述“靖难之役”的文献史料

明太祖死后,皇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对势力膨胀的藩王实行削藩。1399年,明太祖四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史称“靖难之役”。

材料一   太祖疾……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无敢应者,凡三问,言不及他,逾时遂崩。允炆矫遗诏嗣位。

(朱棣攻破南京城后)允炆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

诸王及文武群臣(数次)上表请上尊号,上(朱棣)固辞不允。己巳,诸王及文武群臣备法驾、奉宝玺……拥上登辇,上不得已升辇……遂诣奉天殿,即皇帝位。

——摘编自《奉天靖难记》(明成祖时期的官修史书)

材料二   (乾隆圣谕)易名以谥(意:帝王死后依其行迹定谥号),古之制也……明建文为太祖之嫡孙,缵承大统,在位四年,固俨然天下共主矣……追谥建文皇帝为恭闵惠皇帝。

——《清高宗实录》

(乾隆御批)七国之反以诛晁错为名,大抵乱臣贼子必有说以为兵端,燕王之称端靖难,亦犹是也……揆厥所由(意:究其原因),殆因成祖自知惭德,欲曲讳其篡弑恶名,以明己无致死其君之事。

——《御批通鉴辑览》


(1)阅读材料,概括《奉天靖难记》和清代文献对于“靖难之役”的不同看法。
(2)结合所学,分析《奉天靖难记》和清代文献对“靖难之役”不同态度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