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6 道试题
1 . 清末民初中国的抗争与探索

材料   1840年以来,列强先后发动了数次侵华战争,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中国各政治派别也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和探索,有学者归纳其历程具有如下特征:(1)广泛性;(2)一致性;(3)开放性;(4)层次性;(5)继承性。


清末民初中国的抗争与探索为何具有以上特征?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对此做出历史解释。(要求:从以上五个特征中任选其三,进行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丝绸、茶叶、瓷器都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了解它们的发展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枲(xǐ麻的雄株)丝茧之功……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农》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自耕农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出朱雀门)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2)材料反映了北宋东京城市发展的哪些特点?试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明洪武二年(1369年)就镇之珠山设御窑厂,置官监督烧造解京。

——(清)蓝浦《景德镇陶录》

隆庆万历年间民窑数目在几百座左右,每年生产瓷器为十八万担(每担216个碗)。

——《景德镇陶瓷史稿》

晚明景德镇民窑瓷业在政局动荡的情况下能保持繁荣发展的势头,主要是由于巨大的海外市场的刺激。……通过外销,景德镇瓷业与欧洲、日本陶瓷业展开了活跃的交流。大量外销的转变期青花瓷器,成为欧洲陶器学习和仿效的范本。

——刘朝晖《明清以来景德镇的瓷业与社会控制》

景德一镇,僻处浮梁邑境。周袤十余里,山环水绕,中央一洲。缘瓷产其地,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靡不借瓷资生。

——(清)道光《浮梁县志》卷八“食货陶政”


(3)结合所学,说明我国古代民窑瓷业超过官营瓷业,占据主导地位大体在什么时间?依据材料,归纳明清时期景德镇民窑瓷业的特点。
2020-07-2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南片)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文学辉煌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历史、文化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论语》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何)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通“无”)有。

(《兼爱(上)》)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节用》(上)

——《墨子》


(1)《论语》和《墨子》均属先秦诸子散文。试归纳上述材料中所体现的孔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异同点?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指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诗、文、词)到“俗”(指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的转变时期。词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
柳永作为宋代词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他推动了慢词长调的兴旺,也是开创词调最多的词人,其词呈现雅俗并陈的特色。
柳永开辟了对城市风物的描写,拓展了宋词的表现内容。比如他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数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他以绚丽飘洒的笔触,把三吴都会的兴旺与繁荣展露无遗。

柳永大量吸收、采用市井化、口语化的大众语入词,诸如代词“我”、“你”、“伊”,动词“都来”、“消得”等。比如他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词作多明白通俗、平白如话,才会出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现象。他创造性地运用白描和铺叙的表现手法,符合大众市民的审美需求。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柳永对宋词的贡献。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臣草芥寒门,鸠群鸭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伏愿圣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

——《红楼梦》


(3)《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古典长篇小说,毛泽东说《红楼梦》写的是很精致、很细致的社会历史。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怎样的社会历史?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020-08-0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南片)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首相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从18世纪30年代提高织布速度的“飞梭”开始,在半个多世纪内通过一系列的发明创造,阿克莱特的成功,引发了使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的热潮,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近代工厂纷纷涌现。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蒸汽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19世纪初,汽车、火车先后问世,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势力以惊人的速度飞快地增长。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以后,城市人口激增,由于城市居住条件太差,导致卫生环境十分恶劣,疾病到处流行,英国工业化初期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媒炭,煤烟尘和水蒸气的结合,这使伦敦成了世界著名的“雾都”。


(1)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分析清楚,归纳准确完整。)

材料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趋势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

材料三



(3)阅读上表,从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某一个侧面,选出两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

例如:关键词:国民党、三民主义

主题: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添加关键词:孙中山

5 . 19世纪20、30年代,天津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成为近代北方经济的中心。

天津设厂数量统计表



结合所学,从天津设厂数量变化的角度对表格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5-1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第二次统练(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计时——记时——纪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4-05更新 | 316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D.经济的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020-02-04更新 | 445次组卷 | 35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环境问题是工业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只有科学协调发展,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958年,一个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迅速在中国城乡兴起。土高炉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农村的田间地头,城市的车间街道,甚至高等学校的校园里,各级党政机关的大院里,都可以见到土高炉的身影。许多地方的农民放弃耕作,上山采矿,建土炉。



依据材料,归纳1958年中国大炼钢铁运动的特点。这场运动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2020-04-2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3届高三3月统一练习(一)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以劳动者人身相对自由为基本前提的租佃关系得到了充分发展。与土地所有权集中同时发生的土地经营越来越分散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变革。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借贷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倍于今故也。”张载说:“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造宅一区及其所有,既死则众子分裂,未几荡尽,则家遂不存。”土地的边际效用价值急剧提高,这就推动、迫使地主将所得积累下来,去开发新的土地,改善土地经营,从而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国家在保证农民有可以迁徙、可以选择地主权力的前提下,只问赋税收入,不管其余,就使社会经济活动有条件在运动过程中自我调节,自己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选择到比较合理的发展路径。

——摘编自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宋代土地制度变革》


(1)根据材料归纳宋代土地制度变革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意义。
10 . 饮食与历史变迁

有学者对“葡萄与葡萄酒传入中国”进行考证后提出:观点一,西汉时葡萄传入中原内地;观点二,唐朝时中原地区已掌握葡萄酒酿造技术。



(1)结合所学,写出观点一成立的理由;为了说明观点二,以上材料中你可以选择哪两则?为什么?

明清时期,白薯的传入和传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陈氏一门六代对白薯的推广作了不懈的努力:



(2)根据材料,在如图中描绘出明清时期白薯传入中国及传播路线的示意图。

(3)到乾隆统治后期,白薯已推广至全国大部分地区。依据以如图文信息,归纳明清时期白薯传入中国并广为种植的原因。
2019-12-19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