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只占1/5,在工业资本中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1952年,我国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是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但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1218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宋代农村劳动力按其流动的方式和方向,大体可形象地归纳为“候鸟式”“风筝式”“鱼跃式”三种模式。但无论“候鸟式”“风筝式”抑或“鱼跃式”,从土地上“溢出”的农村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合理流动,被有效地吸收进非农产业之中。这表明宋代
A.劳动力商品化明显B.人身依附关系严密
C.城乡经济联系松弛D.抑商政策有所调整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契约生活这一领域,官方主流文化习惯以“义利”关系来衡量人们实际契约生活中的具体交易行为。这种“重义轻利”观念的宣扬使得古代中国契约生活的道德性更为突出,在官方主流文化看来,契约的互惠性应该让位于契约的互助性,他们视契约为老百姓之间相互救助的重要手段。在儒家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双重“绑架”下,中国古代的契约制度缺少天然的商业属性,其被赋予了更多“救助”的责任。这就使得,如果“义字当头”,“利”就可以让位,甚至可以被忽略。而这种“义”需要到怎样的程度呢?似乎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了。而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这些传统美德则顺理成章地成为最理想的“借口”,于是白纸黑字契约在“良心”和“道德”面前变得一文不值,你若较真,别人还会倒打一耙。

——摘编自万珊珊《从中西方契约文化看当今社会契约精神缺失》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封建经济关系的崩溃、罗马教廷的衰落以及新教的出现、宗教信仰的多样化取代信仰的一致性、身份地位被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平等交往所取代,这一切变化导致非常重要的结果:一是个人主义的崛起,对个人的生命、安全、财产、自由等诸项权益的保护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然要求;二是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前那种概念模糊的“神授”王权、“天赋”帝国被具体的、强大的国家统治权力所代替。近代最早完整地提出社会契约理论的是荷兰思想家格劳休斯,往后的斯宾诺莎以及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卢梭等,这些人推开上帝、离经叛道,明确反对君权神授,用理性主义代替神秘主义和愚民政策。他们都相继提出了各有独立见解的社会契约理论。在这些思想家那里,有的利用社会契约理论来为君主专制制度辩护,但更多的则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借用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来论证主权在民、主权利民以及自由、平等的政治主张,来论证进步的民主思想。

——摘编自罗国亮《试析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的由来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契约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近代社会契约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对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填空题 | 适中(0.65) |
4 .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重点知识归纳
(1)政治:____;血缘(贵族)政治转化为____政治;立法确立____
(2)经济:①土地____转向土地________产生;精耕细作;赋役制度产生;
____活跃;____贸易得到发展;
③关中地区和四川盆地的____经济作用;
④手工业隐含工匠精神
(3)思想:①____转向____(士阶层);____衰落;地主崛起
____(多元);思想发展具有____性(儒东、法西、道南)
③儒学侧重________;使命;____;和谐;民本
④文学:现实主义《诗经》和浪漫主义《楚辞》并存;
2022-09-17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整合清单01中国古代史之先秦时期-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针对性复习】【精讲+易考点】整合清单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5 . 明清重要知识点归纳
明清①农业:
____剧增土地兼并严重
租佃关系普及
高产作物引进
农产品商品化
赋税变革:________
②商业、手工业:
商品经济繁荣
白银成为主导货币
商帮兴起
南北方跨区域贸易
大量工商业市镇
____关系
____成为主导
外贸出超地位
江南经济结构变化
③政策:
海禁政策
闭关政策
重农抑商(官方强化;民间松动)
大一统。
专制集权的空前____
封建专制走向____
明:废丞相
设内阁
内阁首辅
清:军机处
密折制
集权顶峰
八股取士
进步思想
理学僵化
儒学____
市民
文化
小说
传统科技落后于
近代科学

2022-09-1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整合清单04中国古代史之明清时期-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针对性复习】【精讲+易考点】整合清单
6 . 合作探究二: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
结合隋唐社会的发展历程,从政治、经济、历史、民族、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总结。
2022-09-1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导学案)-【轻松教,快乐学】2022-2023学年纲要上讲知识培素养同步精品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十八年(1892年),川东兵备道黎庶昌创办“洋务学堂”,“考选学生正副额各二十人”入学,“其课程外国文外,增设科学,而以英语、数学为主科。……从1901年到辛亥革命前,重庆已建有小学堂24所。这些小学堂分为官立和私立两类,以官立居多。官立小学主要有后列几所。巴县高等小学堂,知县霍勒炜于1903年改渝郡书院而成,设于在来龙巷的书院原址。长寿知县唐我圻于1904年倡建了林庄高等小学堂(初名林庄学堂)。1905年,江津知县龚承云改聚奎书院,倡办了聚奎两等小学堂。私立小学堂主要有巴县人许荣龙、曾纪瑞于1901年捐资创办于道冠井的开智小学堂;1907年由重庆回民创设于清真西寺的私立西寺公小学堂。

材料二   “七七事变”后仅一年间,战前的108所高校就有91所不同程度地遭到日寇的轰炸破坏,其中被全毁的有10所。于是幸存的高校陆续向内地迁移,到1944年,迁入重庆地区的高校共计31所,大约是内迁高校的1/2。这31所高校中,计有大学9所、大学研究所1所、独立学院10所,居于全国之冠。当时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四坝”即沙坪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成都华西坝中,前三坝皆位于重庆。

——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重庆近代新式学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抗战时期高校内迁重庆带来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官吏作为秦朝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赋役的催征者,被百姓看作国家的化身和反抗的对象,再加上秦朝法律本就细密严酷,吏治逐渐败坏,使得官吏可以借法欺民,进一步增强苛法的破坏作用,加重了官吏与人民的对立。

                      ——摘编自王绍东《论统一后秦吏治败坏的原因及与秦朝速亡之关系》

材料二 秦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没有以发展经济、安定民生为首务,而是为满足自身好大喜功的政治私欲……在击胡攻越的扩张战争中耗尽民财国力。

——摘编自高旭《记忆 反思 民权——〈淮南子〉视域中的秦末陈胜起义》


(1)史料一作者认为秦朝速亡的原因何在?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制度原因。
(2)归纳史料二中作者对秦亡观点的认识。你怎样评价秦朝“击胡攻越”的战争政策?
2022-09-16更新 | 133次组卷 | 4卷引用: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课练)-【圆梦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讲练备课优选(中外历史纲要上)

9 . 材料 西晋灭亡以后,司马氏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晋(317420年)。在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割据中纷纷建立政权,历史上叫做十六国时期。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世说新语·言语》有云:“(晋)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荣跪对曰:‘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是以耿毫无定处,九鼎迁洛邑,愿陛下勿以迁都为念。’”按东晋元帝为南来北人的领袖,吴郡顾荣为江东士族的代表。元帝所谓“国土”,即孙吴的国土;所谓“人”即顾荣所代表的江东士族。从这二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窥知当日南来的北人的心理及江东士族对此种情势的态度。顾荣的答语,实际上是一种默契,即允许北人寄居江左,并与之合作。双方协定既成,南人与北人戮力同心,共御外敏,赤县神州免于全部陆沉,东晋南朝三百年的世局因此决定。——摘编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东晋南朝显得死气沉沉,萎靡不振。为什么呢?一言蔽之,门阀政治把一切腐朽引到了极致。所谓门阀政治是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文化向地方普及的新兴士大夫集团,累世为官而形成望族,是一种讲究门第阀阅的贵族政治。东晋时期只有皇室司马氏与王氏共治天下,平衡秩序才得以维持,于是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成为东晋一朝门阀政治的模式。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历史纵横,列举东晋十六国并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归纳东晋南朝政治架构的基本概况,并进行简要评析。结合拓展材料,理解门阀士族在东晋南朝政治舞台中的重要地位。
2022-03-25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史料阅读的读、析、解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范蠡(公元前536年一公元前448年)去越如(入)齐之后,主要从事经商活动,他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用于商战谋略中,故所谋必成。范蠡主张商品“务完物",质高货真,不可“居贵”,“逐什一之利”即可,"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要“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故“致背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史记越世家正义》盛赞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数与贫交疏昆弟”。

——摘编自侯同江、韩立祥《商圣范蠡评传》


(1)根据材料,归纳范蠡的经商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蠡经商得以成功的有利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