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300年,正是新的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之时。明清两朝推行朝贡贸易政策,朝廷对朝贡有严格的规定。明朝规定海外贡使来华的贸易活动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不允许私自交易。1757年,清廷将过去对西方商人的多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这种朝贡贸易关系从16世纪起开始不断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挤压,处于衰落之中。明中后期开海贸易后,中国商人出海贸易面临着与西方殖民商人的竞争。明清政府对出海贸易的中国商民规定种种限制,削弱了中国商人的竞争力和防卫能力。当中国商民在海外道受迫害和屠杀时,明清政府漠不关心。这严重助长了西方殖民者的气焰,等于是把世界市场的主动权拱手交给西方殖民势力,导致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地位的衰落。

材料二   随着哥伦布远航美洲,印度洋、太平洋这些远离欧洲人的水域到16世纪成了欧洲人从事殖民和贸易活动的舞台。中国和欧洲是新的世界贸易的两个终端,由这个时代两条最主要的商业航线连接着。绕好望角而来的葡萄牙人在16世纪初到达中国,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多经好望角跨越印度洋从西而来。经南美跨越太平洋而来的西班牙人也接踵而至,开通了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大帆船,来往于墨西哥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到大银,用来交换中国丰富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方。太平洋丝绸之路的贸易利润惊人,但却控制在西班牙人手中。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的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政府对新的海上贸易的反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格局的演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震(19081993年),湖南浏阳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在边疆地区推行屯垦。边疆屯垦以兵养兵的先例古已有之且颇有成效,战争年代的南泥湾经验也让王震认识到这样的方式行得通。他在1950年《新疆军队生产建设工作的方针与任务》中特别指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结束后,军队还不能马上减少……随时警惕帝国主义俊略者的侵袭。同时,须将人民解放军化为带武器的工作队和劳动队,来消灭封建势力及官僚资本主义的残余势力。”19558月,在《王震同志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向中央的报告》中阐明:以兵开荒,组建农枚企业,每年至少用三个月的时间来进行军事、政治训练,以培养有素养的有经验的后备军官和技术士兵。1958年,王震在总结国营农场问题时再次明确指出:“实践证明,在广东海南岛、沿海各省、东北、西北各省,大规模地发展国营、军垦农场垦荒,是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结合起来的正确方针。”

——摘编自李全玲《论王震屯垦思想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震边疆屯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震边疆屯垦思想产生的积极作用。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于(汉武帝)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贵金币书直数听巨万……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涌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伊朗高原)、毫蔡(今高加常一带)、黎轩(罗马常国)、条支(叙利亚)、身毒国(印度)。……诸使外国一辈(就)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批),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

——摘编自《史记·大究列传》

材料二   全球贸易开始令古老的地中海贸易踏然失色。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迅速成为其中一个崭露头角的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中心。大西洋诸岛生产出的砂糖先集中到安特卫普,再运往世界各地。在十六世纪安特卫普的市场上,有英国的毛纺织品、北欧波罗的海地区的答物、葛莓牙人从亚洲运回的胡橄和番料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此买卖世界各地的商品,好不热闹。当时一位著名的意大利历史学家因此感叹道:“去一翅安特卫普的交易所,就能听到世界各地的语言。”

——摘自川北粉《一拉砂糖里的世界史》

材料三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一方面,机器直接引起原料的增加,例如轧棉机使棉花生产增加。另一方面,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是夺取国外市场的武器。……例如,东印度就被迫为大不列颠生产棉花、羊毛、大麻、黄麻、靛蓝等;澳大利亚就变成了羊毛产地。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23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十六世纪安特卫普”为例,说明当时欧洲在商业贸易方面所出现的新变化,用一句话指出“十六世纪安特卫普”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工业革命后形成的“新的国际分工”的内涵,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全、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设机构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摘编自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二 胡椒原产于印度……对胡椒味道的迷恋,让西方国家大力支持海外探险,开拓水上贸易线路……从达·伽马开启欧洲到印度的海上线路、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达胡椒港,到英国、荷兰相继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再到美国建国初期依靠香料贸易充实国库,胡椒的流通见证了大航海时代帝国的崛起与世界贸易的发展。围绕小小胡椒,一部纷繁的贸易史就此展开。

——摘编自(美)玛乔丽·谢弗《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椒贸易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革命为唯一法门,可以拯救中国出于国际交涉之现时危惨地位……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自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革命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实践。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财神信仰形成较迟。主要在民间流行。明朝,从吴中(今江苏扬州)一带开始,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不同的地区崇拜的对象不同,导致担任财神爷的角色纷杂,最普遍崇拜的是“正财神”赵公明和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另有“文财神”比干和范蠡,关公被人们尊为武财神,“准财神”是刘海蟾,港澳台地区祭祀财帛星君李诡祖。还有的地区把“太白金星”等供奉为财神。这些财神都是公平、正直、忠义之士,自然不会保佑人们去发不义之财。

——摘编自《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用黄金来增加收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但当时的西欧黄金严重缺乏。《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后,欧洲人一直把东方,包括中国,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人间天堂”,欧洲有很多人沉迷于“寻金热”之中,上自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摘编自孙梅《关于新航路开辟经济原因的困惑》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
2022-04-03更新 | 214次组卷 | 34卷引用:云南省凤庆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7 . 国家政策与知识分子的命运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就是笼罩在文字狱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

——摘编韦庆远《明清史续析》


材料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
2022-03-1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凤庆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3月份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时,让人采访西事,翻译西书,并购买外国报纸,还主持将所搜集的有关外国历史、地理和政治状况的资料译编为《四洲志》。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人们更不能不检讨这次战败的原因,从而更加迫切地要求了解西方。姚莹创作《康輶纪行》,就是因为“惜前人之误。欲我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魏源的思想则更加前进了一步。184212月,他据《四洲志》增订成《海国图志》。在书中,他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中国近代“西学”的发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这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19159月创刊至19267月终刊,《新青年》杂志始终坚守推动文化革新与社会革命之初衷,生动地展现了近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轨迹。杂志创刊伊始,致力于思想启蒙,是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激进派杂志。十月革命胜利后,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杂志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

——摘编自王兰娟《<;新青年>;杂志的“主义”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叶中国思想发展趋向并说明其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吸收外来文化的阶段特征并简析其成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氏兄弟创办的茂新面粉厂出产的“兵船”牌面粉不仅被上海面粉交易所定为标准粉,而且成了中国出口的标准粉,销往英、法、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各国。就连一向低调的荣宗敬都曾说过,“当时中国人,有一半人是穿的荣氏企业的布,吃的荣氏生产的面粉。”

——摘编自朱鲸润匡笠《无锡荣氏家族曾“承包”半个中国的面粉和布》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荣氏家族遭遇重创,很多企业陷入敌手。在1942年前后,日商提出租借或强行收购荣氏家族旗下的相关企业,结果被荣德生严词拒绝,面对上门的日商丰田,他愤怒地说:“我是中国人,我绝不把中国人的产业卖给外国人。”当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很多人劝说荣德生避居海外时,他笑着说:“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不仅不走,而且告诫其子弟也不要走,因为他坚信,不管是哪个政府,实业救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他暮年自谓,“余虽年老,雄心未死,惜时局未平,不能大举创业。他日世平若健,此志不忘。”

——摘编自凤凰网《旧中国的唯一财团:荣氏家族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荣氏企业在20世纪初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荣氏兄弟的言行体现的时代精神。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紧密配合企业改革,其主要做法是:

1)养老保险引入效率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激励劳动者通过勤奋工作、自我积累,为将来幸福打下基础。

2)社会保险基金一要实现收缴、支付及营运的规范化、制度化,并制定相应财务、会计、审计、统计制度;二要纳入国家预算管理,专款专用;三要做到保值增值。

3)《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4)建立一个统一的法定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还建立社会保险监督组织,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营运、管理加强监督。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