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华蘅芳(1833-1902),晚清中国著名的数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机械工程专家,也是近代中国本土培养的第一代军工专家。1862年,华蘅芳应邀加入了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用3个月的时间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接着又设计制成我国第一艘蒸汽动力轮船-“黄鹤号”。同年,他应李鸿章邀请到上海机器制造总局参加筹建工作,并参与了火炮和火药的研发、设计工作。1885年,他应李鸿章邀请赴天津出任武备学堂的数学教习。期间,他和同校教习的孙筱槎一起制造了一个氢气球并且试飞成功。华蘅芳呕心沥血翻译了许多西方的数学和军事学著作。其毕生共翻译西方自然科学书籍12种,160余卷。他翻译的《地学浅释》是中国最早翻译的西方地质学书籍,影响了一大批有识之士。他与傅兰合作译出的《决疑数学》一书,首次把西方概率论引入中国。他一生潜心科研事业,著述丰富,蜚声遐迩,学生布于四海,却终生不求仕途进取,以布衣素食为足,“身殁之日,家无余财”。

——摘编自邵红能《科海回眸:我国近代科学先驱——华蘅芳》


(1)根据材料,概括华蘅芳对近代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华蘅芳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2024-03-2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世纪,西欧学者与艺术家以崭新的活力,力图恢复正统的古代遗存,即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成就,以促进正统的古代文明重生。那时,学者们对先前几千年所包含的几乎每个世纪都进行了研究。16世纪上半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灵感激发了文学、艺术和知识的变革。这场变革从意大利兴起,迅速传播欧洲,形成传统上所说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整个欧洲,人文主义的兴起对基督教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激起欧洲人对更大世界的兴趣。

材料二   在中国,1644年从明到清的朝代更迭刺激了儒学的复兴。王夫之赞美11世纪儒家的价值观,并梦想在人间恢复“天道”。顾炎武疏远新王朝,转向儒学的生活理念。他像任何一位欧洲坚定的文艺复兴大师一样,致力于寻找古代遗存,他和他的学者同仁有意识地保护那时的古代遗存,以防它们被侵蚀、损坏和遗忘。这场中国的儒学复兴本质上类似于欧洲的文艺复兴,但却没能发挥同样作用。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的儒学复兴“没能发挥同样作用”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口号,并明确提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从自身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重新塑造自己的结构与形式,达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界融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要靠传单布告、戏剧电影学校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形式、要组织补习学校、识字运动、体育运动、创办地方性通俗报纸来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觉悟,强调文化必须为工农群众服务。毛泽东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路径的论述,既有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探索与深刻思考,也有与近代以来中国各种文化思潮、文化运动,以及国共双方在对抗中对文化领导权的争夺等历史背景相关联的内容。

——摘编自李清扬、欧阳光明《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

材料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共为反对国民党的文化专制主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在党的号召下,自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知识分子奔赴延安,形成了抗战时期特有的延安知识分子群体。1938年5月,中共中央设立了马列学院翻译部,负责马列主义著作的编辑和翻译工作。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5年,翻译出版的马恩等人的著作共192种。同时,延安知识分子还利用报刊、出版社,发表或出版翻译马列主义文章,举行纪念经典作家的活动,创办中央党校等文化教育机构来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除此之外,知识分子还依托各种学术研究团体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抗战时期,广大知识分子还通过秧歌剧、皮黄、诗歌、文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艺术形式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摘编自王海军《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基本路径探析-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马克思主义文化宣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共产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文化宣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意义。
2023-09-2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镇安中学等11所重点校2024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明成祖米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嗜书,智识杰出”,深受成祖喜爱。宣德元年(1426年),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并擒拿赵王朱高燧。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完善内阁,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蹇义、夏原吉等;设“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后设立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印太监参政。在经济民生上,续仁宗之德治,体恤民情,实行休养生息,为民解困的政策。对内,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对外停罢郑和下西洋;停止用兵并放弃交趾。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去世,癸年三十八岁:后世赞誉宣宗:“即住以后,史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完美,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

——据《明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宣宗时期“治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评述明宣宗的历史功过。
2024-04-1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下学期4月份大联考(三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时,中国对外贸易以陆道为主,兼行海市。当时的对外贸易通道已四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缅甸、印度半岛,与中亚大陆的古老商道交会,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朝鲜半岛有“乐浪道”,不仅送往朝鲜半岛的货物行经此道,转口日本的商品也由此道转运南行,被称为“东北丝绸之路”。

——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外贸易较发达的时期。宋元统治者为了取得海外奇珍异宝并征收外贸税收以助国用,积极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以“朝贡”“官本船”为名的官方贸易,凡属官方贸易的货物,免交商税;另一种是民间贸易往来,主要港口如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温州,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商舶,征收舶税,收买舶货。

——摘编自马珺《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封常清(?—756年),山西临猗县人,自幼与外祖父相依为命。在外祖父的教导下,常清博览群书,少年时便在心里种下了爱国的种子。外祖父去世后,封常清毛遂自荐,成为高仙芝的随从。天宝初年,达奚诸部叛乱,唐玄宗命令夫蒙灵察前去平叛,夫蒙灵察派高仙芝出击叛军,取得胜利。封常清在帐中私下写好捷报,详细记述了他们快速取得战争胜利的过程,呈给高仙芝,捷报深得高仙芝满意。此后,封常清的名声在军中逐渐为人所知,后来又以破达奚之功,任叠州(今甘肃迭部)地下戍主,并继续任判官一职。之后他多次率军平定威胁西域的反叛活动,为唐朝经略西域和进行屯垦开发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力促进了唐朝西域屯垦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旧唐书》《资治通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封常清受到重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封常清身上体现的优秀品质。
2024-04-07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简照南(1870—1923年),广东南海县人,著名实业家。1905年,简照南在香港集资兴办广东南洋烟草公司。1908年破产重组,更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大力开辟南洋市场。1911年受辛亥革命胜利鼓舞,其业务蒸蒸日上,借此机会将公司重心转到上海。1919年,英美烟草公司利用当时国内日渐高涨之反日情绪,借口简照南于清末入日本籍,唆使商人黄楚九等向农商部控告其公司纯为日资,农商部据此吊销该公司执照,饬令停业。为此,简照南办理脱离日籍手续,并发表公开声明提出反驳,表示公司全属华人资本。简照南公司全盛时期,雇用男女工人万余人,每年盈利高达三四百万元;设置“南洋兄弟烟草有限公司留学奖学金”,先后选派五十余人分赴英、美留学,造就人才。

——摘编自潘越《近代“烟草大王”简照南与留学教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简照南创办公司面临的困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简照南创办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产生的影响。
2024-04-0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联考(一)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8 .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鲜卑族拓跋部武力征服草原各部后,只能“分割经营”,“世典”之法成为各部牧官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选任方式。道武帝立国后,内侍长等高级官员垄断宫廷畜牧事宜,后设九卿之一太仆以掌管国家畜牧事宜,但实为闲职。太武帝时,于尚书台下增设初见于曹魏的驾部曹。期间,代郡牧场、漠南牧场等大型官营牧场纷纷建立。孝文帝“延兴四年二月,置外牧官”,外牧官是任命到各地方负责管理牧场的官员统称。主政后,孝文帝彻底罢设“内侍官-都牧曹”体系,内侍官彻底成为由宦官充任的宫廷碎职,驾部整部不再见于职官令。太仆及其下属机构开始重组和扩建,成为总辖牧政的官僚机构。这一时期,官营牧场规模大多仅为诸先帝时的数十分之一,其中最大的河阳牧场仅“恒置戎马十万匹,以拟京师军警之备”。北魏历代君主的努力,终在孝文帝一朝开花。

——摘编自梁志恒《北魏牧官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北魏孝文帝牧官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牧官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4-04-0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民”二字在清初黄宗羲等人的言论中已出现,然而并没有持续发展。到了晚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国民”观念从西方、日本输入中国之后,黄宗羲等人业已消失的声音重获新生。晚清“国民”二字内容相当宽泛,边界并不清晰,丰富而复杂,亦新亦旧,具有鲜明的过渡时代的特征。20世纪初,“国民”观虽然包含了西方“公民”观念的某些内涵:“国民”相对于社会上的特权阶层而存在,他们被劝告要发扬公民道德,并增进共同的福祉,保有国家主人翁意识;然而,中国的“国民”并不是被赋予权利、可以向国家提出某些特定国要求的个人,而是必须在国际舞台上捍卫国家权利的一群人。“国民”不像之后更适合用来指称“citizen”的“公民”或“市民”,它并不强调国家当中的个人,而是一种集体存在。

——摘编自李孝迁《“制造国民”:晚清历史教科书的政治诉求》

材料二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族群构成的国家,三个主要族群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均是来自周边大国或文明区域的移民,其国家的建立是由于族群冲突和族群政治分歧被动成就的。因此,新加坡致力于将多源流的移民社会整合成共同认同新加坡国家的国民社会,形成一套新加坡的“民族—国家”体系、新加坡人的公民认同和新加坡多元族群文化的地方性知识。国家通过威权政治体系从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大众媒体等方面进行制度化建设,塑造共同价值观,培养国家认同。在学校、社区等场域中不断强化公民概念和国家认同,塑造“新加坡人”的概念,建构地方性知识,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和国家情怀,让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国家自豪感,有与国家休戚与共的主人翁意识。

——摘编自赵泽琳《“多元”族群与“一体”公民——新加坡多元族群治理与公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国民”概念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与新加坡塑造国民的差异及其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国民塑造问题的认识。
2023-11-07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大联考全国乙卷)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陕西某中学为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组织了“寻找家乡文化之脉”的研学活动,参观了秦始皇帝陵与汉武帝茂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小灿同学参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之后撰写的研学报告(节选)。

研学时间2023年3月27日
研学地点秦始皇帝陵
研学体会今天参观了秦始皇帝陵兵马俑,感受颇深,收获良多。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我认识到兵马俑这样的实物史料,一定程度印证了文献史料对历史的叙述。从历史知识角度,这次研学活动使我想到了课堂上学过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政治上,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拓边疆等;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等;交通上,修驰道、直道等;文化上,统一文字,统一思想等。从历史认识角度,大一统不仅在政治上表现为版图覆盖范围的扩大,也在于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国家组织力也更强。同时,大一统也指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的高度集中。

材料二   茂陵的研学活动引发了小莹同学对汉武帝开疆拓土的思考,她再次阅读教材,参考相关文献,制作了如下思维导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大一统国家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开拓疆域的主要内容,分析其主要影响。
2024-03-1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