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诗人高适是一个有较强生命意识的人,这不仅表现在他努力追求生命的长度,更表现在他尽力提升生命的质量。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从小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然而家道中衰使他在青年时期生活穷困,虽然身处开元盛世,却沦落到要“求丐取给”的地步。家境贫困带给他的生存压力、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赋予他的外在动力,最终促使了高适生命意识的形成。50岁之前的生活虽然困窘,却怀有兼济天下的使命感,早建功名的紧迫感,亦有怀才不遇的悲凉感,体现了他追求生命存在过程的真实和圆满。后从军入哥舒翰幕,历任淮南节度使、彭蜀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最终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故而《旧唐书》说: “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摘编自赖对对《对高适生命意识探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适生命意识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高适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2024-02-22更新 | 99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南校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春秋中叶,郑国内部发生变乱,国势中衰。加之郑国地处晋楚等大国之间,“国小而逼”,处境非常困难。公元前543年,子产出任郑国相位,执掌国政。他在施政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民的作用,“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他特别强调当权者必须为政以德。他提出了许多改革的思想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比如实行“田有封恤”“庐井有伍”的改革,封者,田界;恤者,水沟也。子产的“田有封恤”,除了整顿原有井田的沟恤系统之外,也有将新辟私田进行整治,开掘沟渠的内容。所谓“庐井有伍”,就是把原先贵族领主田地上耕种的农奴,按什伍编制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农民,并由国家来安排他们的兵役和劳役;“作丘赋”,创立按丘征赋的制度,居住在农村的居民有交军赋及服兵役的义务;“铸刑书”,把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择能而使之”,知人善任,用其所长;“不毁乡校”,当时的乡校既是地方学校,也是一个舆论机构。子产“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

——摘编自李宝金《论子产及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改革的影响。
2024-04-07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联考(一)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华蘅芳(1833-1902),晚清中国著名的数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机械工程专家,也是近代中国本土培养的第一代军工专家。1862年,华蘅芳应邀加入了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用3个月的时间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接着又设计制成我国第一艘蒸汽动力轮船-“黄鹤号”。同年,他应李鸿章邀请到上海机器制造总局参加筹建工作,并参与了火炮和火药的研发、设计工作。1885年,他应李鸿章邀请赴天津出任武备学堂的数学教习。期间,他和同校教习的孙筱槎一起制造了一个氢气球并且试飞成功。华蘅芳呕心沥血翻译了许多西方的数学和军事学著作。其毕生共翻译西方自然科学书籍12种,160余卷。他翻译的《地学浅释》是中国最早翻译的西方地质学书籍,影响了一大批有识之士。他与傅兰合作译出的《决疑数学》一书,首次把西方概率论引入中国。他一生潜心科研事业,著述丰富,蜚声遐迩,学生布于四海,却终生不求仕途进取,以布衣素食为足,“身殁之日,家无余财”。

——摘编自邵红能《科海回眸:我国近代科学先驱——华蘅芳》


(1)根据材料,概括华蘅芳对近代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华蘅芳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2024-03-2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中,出现诸如婚姻及妇女问题、烟毒问题、土匪问题、二流子问题等的干扰破坏。为彻底荡涤旧社会残余,顺利进行边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边区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与治理,例如鼓励妇女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树立了她们自食其力的信心,也为繁荣边区经济和支援前线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雷甲平《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社会问题及其治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如进行土地改革,使亿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获得了生存依托;颁布新《婚姻法》,使妇女获得解放,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与男子平等的建设者;改革教育方针,学校面向工农子弟,并开展扫盲运动,使劳动大众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发布《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实行禁毒,使延续百年的鸦片泛滥得到遏制。这些政策举措,紧贴民众生活,惠及普通百姓,切合饱受贫穷苦难的民众世代追求生存保障和更好生活的愿望,因而获得了广大民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

———摘编自李长莉《社会风气与社会治理:建国初百年回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社会治理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社会治理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概括朱熹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朱熹的教育思想。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1935年,为推广国货、促进铁路与沿线实业交互发展,南京国民政府举办了四届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简称铁展会)。铁道部向各铁路部门征集展览货品,进行巡回展览。193310月举行的第二届南京铁展会在第一届上海铁展会的基础上,在选址、交通、展览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完善,尤其是津浦馆装置彩色字图灯片以突显铁路线路,并将各路沿线的美景拍摄成电影,每日开演。此外,关外馆悬挂的日本侵略东三省地图上写着勿忘两字。鉴于前两届的经验,第三、四届铁展会在景观的展示规模和技术上更是倾力谋划。19345月举行的第三届北平铁展会,各场馆充分利用可视化技术展示名山大川、石窟碑帖、宫殿建筑等景观。在平汉馆入口处悬挂着一副对联:铁展不是赛会,是要请社会人士明了国产品的真像;国内农村破产,我们应该用全副力量来提倡国产品。第四届青岛铁展会创新性设立专业性的电影礼堂,每日下午放映全国铁路沿线城镇地理风光纪录片。

——摘编自闻虹《民国时期的铁展会与铁路旅行文化推进》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铁展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铁展会的作用。
2024-01-20更新 | 479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Ⅱ)文综试卷-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民族关系不是强调血统与种族之差异,而是以文化礼仪作为华夷区分的标准,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中融合了众多其他种族或部族。如秦,本为西戎,最终统一六国,建立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此后,“华夷观”逐步形成一套中国化的民族思想:强调四周民族与华夏的不同,凡文化习俗不同者,皆目为夷狄。第二、夷夏之防。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既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也会给中原农耕经济造成破坏。因此防止少数民族冲击中原便成为历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第三,用夏变夷。统治者将经济文化上的先进落后关系指称为文化上的尊卑关系,把少数民族内附称为“归化”或“内化”。

——摘编自霍维洮、马艾《经济、文化、制度三维向度中的古代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政治精英将西方经典民族形成理论中国化,提出“保国保种”“爱国爱种”的思想意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宣布“五族共和”,在民族与国家关系上,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后来孙中山制定了22行省外加内外蒙古、西藏、青海联合建国方案;中共制定了由“民族自决”“联邦制”发展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建国方案。在中国各民族的前途问题上,孙中山提出过“振兴中华”的目标;中共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中华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是中共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上述民族政策,致力于维护国家和中华民族整体性的意图充分显现,中华民族独立和建立主权国家伴随着中华民族“自觉”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赵刚《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华夷观”民族关系思想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
2023-11-14更新 | 296次组卷 | 8卷引用:陕西省2024届高考模拟预测卷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认为,要改革政治,就要统一思想,最好从教材着手,使未来的改革人才,从学校时起,就受到改革思想的熏陶。熙宁六年(1073年),王安石主持编订《三经新义》, “三经”是指《诗》《书》《周礼》, “托古改制”就似乎名正言顺。王安石重新注释儒家经书,提出新的见解, “立政造事”,实际上是王安石自己政治思想的表述。熙宁八年(1075年),《三经新义》正式颁布,作为学生必读教材。 “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保守派认为,王安石“政事害人才,学术害人心”。后来,新法尽废,作为统一教材的《三经新义》就逐渐销声匿迹,版毁书亡。

——摘编自熊承涤《王安石的变法与教材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教材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王安石的教材改革。
2024-03-24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德华.卡尔批评李凯尔特将历史中的特殊与一般完全对立,他说:“语言的运用本身使得历史学家就像科学家一样,要从事于概括。伯罗奔尼撒战争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截然不同,而两者又都是独特的。可是历史学家却管两者都叫战争。”翻翻我们的历史著述,不是充满着诸如“皇帝”“农民”“战争”“革命”之类的概括用语吗?

——摘编自张耕华《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

请任选一个能概括一类历史现象的“概念”,并结合史实论述其特殊性与一般性。(要求:不能选择材料中已有的概念;史实准确,表达清晰,史论结合,逻辑性强。)
2023-11-11更新 | 276次组卷 | 10卷引用:陕西省2024届高考模拟预测卷历史试题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新疆多由少数民族官员“米拉甫”“考克巴斯”直接管理灌溉、水讼等事务,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地方农田水利事务。民国二年,新疆设置了“水利委员会”。兴修水利的程序,一般是先由地方知事查勘当地情况呈报,然后水利委员会讨论研究后,派委员赴该地监督施工,而且工程告竣后还有总结经验的报告。新疆省政府中的政务、农矿等厅均设有管水机构,各县设建设科或农牧科主管辖境水利。为顺畅省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县的设置被大力推广。南疆地区的基层管理力度一直相对薄弱,政府用“乡约”制度,取代原有的“米拉甫”,乡约成为县知事渗入地方水利事务的主要途径。同时还设立“监工”,由县知事任免和管辖,作为当地水利工程的实际执行者,其构成也扩展为县衙官吏、军官、乡绅和普通农民。修渠以财政拨款、民间筹备经费、官民合办及官员私人垫资等形式进行。新疆的鸦片种植自乾隆时期已经存在,新疆省政府借烟苗调查对官、私荒地一并访查,并拨款借种,修渠垦荒,改烟户为农户。

——摘编自潘威、尹潇涵《民国初年新疆水利管理近代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新疆水利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新疆水利改革的意义。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