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朝代——夏朝》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019-11-06更新 | 123次组卷 | 57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宁夏银川育才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2 . 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错误的是(   
A.《浅议商朝的政治制度》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清朝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D.《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2019-10-21更新 | 117次组卷 | 19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叙事之中,即见其旨意,惟太史公能之”。如《李斯列传》开篇,李斯对比厕中与仓中之鼠后大发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刻画出他热衷富贵、狡诈自私、阿顺苟合的卑劣人格。对于李斯的非凡政治才干和显赫政绩——二十年间完成了几代先王未竟事业,又主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外攘四夷等——司马迁予以充分肯定,这是不同于时贤的惊世骇俗之新论,独树一帜。“人皆以斯极忠而被王刑杀”,司马迁则考察相关事实以得出真相:始皇死后,赵高矫诏并劝诱李斯,李斯起初斥责其不忠有贰。但当赵高道出:“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时,李斯就苟合以求自安,并假惺惺地太息垂泪。司马迁点评道:“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摘编自田劲松《论司马迁对法家人物的评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进行人物评价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认为李斯的功绩无法与周公、召公相提并论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动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公元前三世纪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统一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国两制”理论的基本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2024-05-09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蓝鼎元(1678—1732年),字玉霖,福建漳浦县人,历任广东普宁知县、广州知府和内阁一统志馆编修等。1721年,清廷讨论准备把台湾镇总兵迁移到澎湖。蓝鼎元上书说:“台湾海外天险,治乱安危关系国家东南甚巨,其地外则日本、琉球、吕宋、噶啰吧、暹罗、西洋荷兰诸番,一苇可杭;内则福建、广东、浙江、江南、山东、辽阳,不啻同室而居,非若寻常岛屿郡邑介在可有可无间。”清初,虽在台湾设置府县,但认为台湾是海外孤悬之地,不宜“辟地以聚民”。蓝鼎元上书主张鼓励携眷入台,消除单身青壮年给社会的压力;同时从大陆获得大量劳动力,便于台湾的开发。蓝鼎元根据台湾社会的特点,提出广设义学,设立“讲约”;提倡节俭,力禁豪奢;主张严禁鸦片、赌博。当时台湾还生活着土著民族“番人”,蓝鼎元主张严禁“社商”、“通事”欺压盘剥番民,主张减轻番民的徭役、兵役,加速开辟番地,使番民成为清朝的子民。

——摘编自赵靖《简论蓝鼎元的经济思想》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蓝鼎元经营台湾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蓝鼎元经营台湾的主张。
2024·山西·一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延安时期,“劳动下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劳动观念滋生蔓延,对人们的现实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也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随着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政策尤其是对土地政策的调整,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边区各革命根据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生产劳动的模范人物,为中国共产党塑造劳模形象提供了重要动力支持。自193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不仅注重对生产积极分子的奖励和宣传,还相继举办了以工业和农业为主题的制造品竞赛展览会。陕甘宁边区政府还先后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等一系列奖励条例。1943年底,边区第一届劳模表彰大会顺利召开,中央领导人亲自为劳模颁发物质奖励,授予奖章、奖状、奖旗、题词等劳模荣誉。1944年底到1945年初,边区第二届劳模表彰大会顺利召开,毛泽东发表了《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的讲话,明确指出劳模具有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

——摘编自赵勇、吴艳《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劳模形象的塑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塑造劳模形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塑造劳模形象的历史意义。
2024-04-18更新 | 6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78年6月,中国赴日经济代表团、赴港澳经贸考察组在向中央汇报时分别建议进口装配生产线,搞来料加工;靠近港澳的广东省宝安(即后来的深圳)、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赴西欧五国考察团在汇报中指出西欧五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科技进步,当前这些国家经济萧条,都愿意与中国发展贸易。中央经过讨论后决定,要联系我国实际,吸取国外经验教训,加快发展速度。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设想可以多一点,步子可以大一点。当年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推动努力下,先后同西方发达国家签订了22个成套引进的项目合同,总投资额达130亿美元,其中包含了上海宝山钢铁厂的重点投资项目。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经济探索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经济探索的意义。
2024-05-07更新 | 6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宁夏银川市普通高中学科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末,不管是富裕农民还是教士、贵族,都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他们主动要求进入大学、文法学校等机构接受教育。英国的教育在教会人员的保护和垄断下得到保存与延续,并且教会和修道院中收藏着大量完好无损的古典文献。15世纪末,金属活字印刷术传入英国,大量古典文献得以传播。乔叟游学过意大利,把意大利的十四行诗带到英国,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被认为是英国第一部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作品。

——摘编自杨东《浅析14—17世纪英国文艺复兴》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深入社会,细心观察,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无情抨击,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为之进行不息的斗争。他们以人民自居,以宣传群众、启迪民智为己任,为使群众改变旧观念,接受新思想,他们除了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还运用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让更多的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因此,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多面手,例如伏尔泰,不仅有哲学著作,还发表了大量的史学著作、文艺小说、戏剧和诗歌,堪称启蒙运动的导师和领袖。这些思想家,常常冒着上断头台、坐牢和流放的危险,为追求正义、向往光明而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者们认为,应该全面地引进西方文化,尤其应该引进西方崇尚个人自由的价值观,用以取代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伦理觉悟是“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所谓伦理觉悟,最根本的是确立个人独立平等的人格和进取精神,努力用个人主义取代家庭本位,确立以自我为价值主体的文化和社会。个人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崇尚个性,尊重个人自由。个人主义不是利己主义,不是以现实中的个体人为中心。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家庭本位倾向,侧重于共性对个性的规范和制约,使个体失去其主体性。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者还号召国人负起民族、社会、历史的责任,摆脱民族和国别的局限性,用世界眼光观察一切,绝不能以“国情”为借口拒绝学习世界其他文明。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与发展的文化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在行动上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相同之处。
2024-01-2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4·四川绵阳·二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王夫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王夫之生活在明清交替的动荡时代,他极其反对空谈性命的义理之学,批评心学注重内省、鼓吹“心悟”的为学路径。强调要以史为鉴,以“求治之资”。他认为“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王夫之还指出了读书的目标和原则,“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王夫之特别强调“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观点,表现出了重“行”的倾向。从内在关系上看,王夫之“行可兼知”的观点与我们现代认识论意义上的“实践出真知”思想具有可通约性。王夫之的学术思想广博精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曾评价他:“先生皆已发之于前,与后贤若合符契。”在王夫之宏大的思想体系中,其有关读书治学方面的思想也是值得重视的,他的治学之道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摘编自黄卉《王夫之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道》

(1)根据材料,概括王夫之有关读书治学方面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王夫之读书治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2024-01-14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全国卷人教版01)(12+2+1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