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18世纪,清政府以“夷”称呼西方国家,如“英夷”、“法夷”等,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以“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称呼西方国家,“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上述变化(     
A.体现了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B.表明中外各国实现平等交往
C.折射出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变D.反映中国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传统的长衣和袍服已不大适应社会需要,而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挎褶渐成主流。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央集权的强化B.经济重心南移
C.民族交融的加强D.对外贸易发达
2023-02-20更新 | 452次组卷 | 4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下为1913-1920年西方列强对华消费品输入情况一览表。表中消费品输入量的变化(       
年份棉纱粗布面粉火柴袜子
1913269万担521万担260万担2845万梦211万打
1920129万担253 万担51万担848万梦55万打

A.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B.得益于中国外交上所做出的努力
C.使“实业救国”理想变成现实D.主要是由于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 . 1978年至1988年间,中国农村每100户农民就有75户盖了新房,人均住房面积由8平方米增加到17平方米。促成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5 . 孙中山在《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中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续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预改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日'革心',皆此之故。”孙中山此处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6 . 下表是1978—198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单位:元),其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197819801982
纯收入 133.6191.3270.1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B.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7 .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族原来自称“华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民族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指
A.少数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B.华夏族吸收新鲜血液发展壮大
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D.各个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同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几年的时间里,列强先后获得了在十余省投资开采矿山的特权。在中国的新式工矿业中,外资占有了绝对的垄断地位。

材料二   据不完全统计,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895一1898 年),新设立了62家商办企业,资本总额达1 240多万元,这远远超过了甲午中日战争前20多年民族资本的总和。在当时民族工业的各个部门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尤为突出。缫丝工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民族工业资本最多的一个部门。轮船运输业的发展也颇为迅速,此外,诸如面粉、酿酒、造纸、印刷、火柴肥皂、碾米、制革、织麻采矿业,也都有一定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19世纪中期相比,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3)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成因。
9 . 下表说明了全国农村集市数量及贸易规模变化表
集市数量成交额占社会零售额比重
1978年33302个125亿元8.2%
1984年50356个390.3亿元12%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D.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与北宋时期相比,南宋时期南方面粉消费量猛增,小麦价格暴涨,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临安面食店的数量大增。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水稻种植技术先进B.均田制度走向瓦解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饮食习惯根本改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