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太平军从湖北进军南京的路上,“不信诸神及浮屠氏,遇寺观辄火之,目为妖庙”。占领南京后,实行严格的出版管制,一切“妖书邪说”均不得买卖藏读,同时大量印刷《天条书》等书籍,要求官民仔细阅读。太平天国的这一做法旨在(     
A.满足民众的反封建需求B.践行新的文化政策
C.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D.破除宗教神学束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表所示为唐代高门士族清河崔氏入仕情况统计。这可以用于印证,唐代(     
入仕总人数为287人有确切记载入仕途径的有84人。其中,18人为门荫入仕,66人为科举入仕
为相总人数12人1人门荫入仕,3人入仕途径不明,其余8人均以科举入仕。在8人科举及第科目中,7人为进士科出身,1人为诸科出身
A.士族仍旧把持国家大权B.科举制为士族所垄断
C.官僚队伍素养明显提高D.科举取士日益受重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863年,清政府因教案与法国交涉,请求美国公使蒲安臣推荐一部权威的国际法著作,蒲安臣即推荐惠顿的《万国公法》,并安排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与文祥等4位总理衙门大臣商议翻译。次年,经总理衙门批准,由北京崇实印书馆印行300部,颁发各省督抚备用。这表明(     
A.中国学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B.清政府关注国际交往规范理念
C.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得以确立D.封疆大吏的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杭州贡院附近的书商异常活跃,“已开设五十余家,兹又续开二十余铺”,所售书籍除《廿四史《九通》《纲鉴》等,《原富》《国富论》《天演论》等也成为书店畅销书。《新民丛报》(梁启超于1902年创办)等新报刊也被学子“一时竞购,大有洛阳纸贵之象”。该材料反映出(     
A.维新变法运动后续影响深远B.新政教育体制改革新旧交织
C.科举取仕具有一定的务实性D.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文教事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87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了放开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的决定,随后全国各地出现抢购风潮。1988年8月,国务院又通过了《关于做好当前物价工作和稳定市场的紧急通知》。这一过程(     
A.说明市场调节机制的固有缺陷暴露
B.反映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发展
C.揭示市场化改革已形成社会性共识
D.表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2024-04-19更新 | 210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政府在全国推行黄册制度,并特别规定“凡云南攒造黄册,除流官及土官驯熟府分依式攒造外,其土官用事边远顽野之处,里甲不拘定式,听从实编造”。这表明,明初云南(     
A.拥有一定的自治权B.赋役标准异于全国
C.受中央政权的重视D.基层管理较为混乱
7 . 据《新唐书》记载,唐朝共有公主199位,有125位招过驸马,按驸马的出身看,外戚占31%,功臣、重臣及其子孙占28%,进士占5%,外族可汗占3%,一般官员占7%,其他不详者占26%。这种婚姻(     
A.具有明显政治意图B.壮大了门阀世族势力
C.旨在扩大统治基础D.促成了中原文化认同
2024-03-21更新 | 21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面是关于东汉时期察举制的部分规定的记载。这些规定(     
记载出处
“令(秀孝)试之以职,乃得充选”《文献统考》
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从政者,宽其负算,增其秩禄,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后汉书》
“孝廉、廉吏,皆当典城牧民,禁奸举善,兴化之本……乃得参选”《后汉书》
A.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B.促使乡论与国家意志相结合
C.蕴含了政治理性色彩D.表明地方舆论支配人才选拔
9 . 魏源认为,考据学“锢天下聪明智慧,尽出于无用之一途”。当时桐城派的一位学者方东树从学理、价值意义等方面对“汉学”予以系统的批驳,指出“汉学”“只向纸上与古人争训诂、形声”“疏离于社会现实的弊端”。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统治危机助推经世致用思潮发展B.知识分子已经摒弃传统的夷夏观念
C.有识之士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意识D.世人对如何应对西方侵略进行思考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圣七年(1029年)《天圣编敕》修定进呈后,仁宗发布诏书:“见行编敕及续降宣敕其未便者,听中外具利害以闻。”详定编敕所回复说:“准诏,新定编敕且未雕印,令写录降下诸转运、发运司看详行用。如内有未便事件,限一年内逐旋具实封闻奏。当所已写录到海外行编敕并目录共三十卷。”天下官吏百姓均可指陈得失。政和元年(1111年)修撰编敕,徽宗命各地“晓谕官吏诸色人,如有见得见行敕令、续(降)等条贯,有未尽未便合行更改,或别有利害,未经条约者,指挥到日,限两月内具状分明指说,实封,经所在投陈。随处州军附急递至京,仰都进奏院直赴本所把风下”。宋代设有提举印造编敕所,专门负责编敕印刷。熙宁六年,提举印造编敕所奏言:“新敕刊本将毕,虑中书、枢密院更有合入条约及续降条约,乞候来年颁降。”宋法律的颁布传达渠道,最初有两个,一是转运司,一为进奏院。宋还采取榜示公告的形式让百姓大众知晓。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六日大赦诏书,进奏院七日即递送到京东西路曹州。大赦令到达地方后,“沛然之泽,无所不涤”。

——摘编自戴建国《宋代法律制定、公布的信息渠道》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法律制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法律公布传达的有利条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