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欧中世纪,教士和修道士的布道是一种重要的对民众直接进行神学指导的方式,是指教士以传道人的身份所进行的道德说教。中世纪的布道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关注话题、神学发展、语言学的发展、教俗人士的评论等。13世纪出现了极为普遍的所谓“针对性布道”,将听众分为“妇女”“教士“和“市民”等等,布道时耍兼顾听众的兴趣及时调整内容。通过戏剧来灌输信仰也是对民众进行基督教化的一种重要路径。戏剧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对《圣经》中的多种阐释进行了解和认识的方法和途径,还有以说教为目的,强调人对神的依赖以及个人与社会责任的道德剧、神秘剧等戏剧。此外,基督教会还利用寓意故事来进行基督教化的伦理道德说教。这些教化方式使得道德教化在民众中的传播更为广泛和普及,其过程也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渗透性,这些活动促进了基督教伦理道德体系的建构。

——摘编自邹丽霞《<罗马人传奇>与中世纪后期拉丁西方的道德教化》

材料二   宋代,社会风俗的教化与规范呈现出新的面貌。如宋真宗率百官亲赴曲阜孔庙祭莫,亲撰《崇儒术论》,救编《九经疏义》领行学校,作“劝学诗”明谕天下读书人。《宋史·职官志》中记述:地方官员具有“宣布条教”“旌别孝悌”“举行祀典“宣风化”等职能。在重建学校教化传播通道方面,庆历四年范仲淹推行“新政”时邀请教育家胡瑗赴京师执掌太学,将长达30年的苏湖私学教化经验引进太学。此外,乡约、家训等也在民间的社会教化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如北宋学者吕大钩创立的《吕氏乡约》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和患难相恤。这其中“德业相劝”和“过失相规”着重于个人道德修养方面,而“礼俗相交”和“患难相恤”则侧重于个人道德的放大所造成的社会效应。陆游《放翁家训》也要求子孙秉承祖上清廉的家风,淡海名利、功利,教训子孙戒懒惰,与人为善,平等待人,同时祝福子孙要尽忠报国、廉洁为官、重视节操、不贫图富贵。

——摘编自张雪红《试论宋代社会教化的新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教会进行教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社会教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西方社会教化的历史启示。
2024-03-02更新 | 22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省校际名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系统的耕织图。南宋绍兴年间,临安于潜县令楼璹“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其中耕图21幅,自浸种至入仓;织图24幅,自浴蚕至剪帛。每幅图上配以五言诗一首。《耕织图》完成后,受到宋高宗赞许并获得吴皇后题词,宣示后宫。整个南宋时期,各府、州、县的衙门墙壁上都绘有《耕织图》,让官民观看,以了解耕织过程和细节。元代以来,历代都有《耕织图》的摹本。

材料二


《耕图》第10幅“插秧”
左图中的配诗:
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
溪南与溪北,啸歌插新秧。
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
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
(注:秧马是宋代南方农民发明的一种插秧工具。)

《织图》第14幅“择茧”
左图中的配诗:
大茧至八蚕,小茧止独蛹。
茧衣绕指柔,收拾拟何用?
冬来作缥絖,与儿御寒冻。
衣帛非不能,债多租税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程玉艳《<耕织图>的发展及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耕织图》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说明南宋《耕织图》的史料价值。
2023-10-0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等地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建立六十多年以来,标榜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合时宜。武帝即位诏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新阳而疏阴”,所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均出自天意,不可变更。其思想深得汉武帝赏识。孔子修订的《诗》《书》《礼》《易》《春秋》被统治者尊为“五经”,被定为“法典”,传经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从此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想的主流。

——摘编自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编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物”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指一切事物,凡天地之间,眼前所接之事,皆是物。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且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他说:“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而物之所在莫不有理,且如草木禽兽,虽是至微至贱,亦皆有理。”

——摘编自刘畅《朱熹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三 王守仁把“心”上升到“与物无对”的唯一“主宰”地位,“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声称“理”“物”只是“心”所本有,有是心才有是理,“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良知即是天理”,“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外良知以求知者,邪妄之知矣;外致知以为学者,异端之学矣”。王守仁讲:“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他认为,“良知”是知行的本体,知行是复那本体的“功夫”。

——摘编自周立升《良知的实现从本体视角评王守仁的“良知”论》

材料四 有学者总结出“需要一竞争—选择”这么一条发展脉络:社会首先提出理论需要,社会各阶层根据这一需要作出反应,由于各阶层利益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理论认识,而各种理论认识通过社会满意程度来反馈,从而实现理论的选择。但我们认为,如果再考虑到历史机遇问题,即“需要一竞争一机遇一选择”,或许会更全面一些。偶然的机遇决定了当时的社会选择,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很快发展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摘编自张洪波、葛善泽《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迅速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儒学呈现出的新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宋明理学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朱熹与王守仁思想的共同点,并指出他们明“理”的不同途径。
(4)根据材料一、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儒学相比,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的独特“机遇”。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原因何在?
(2)从材料可知,在这一趋势下,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2022-11-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武帝采纳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的建议,兴办国立太学。在国立太学中只设儒家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博士,其他诸子传记博士统统罢黜。太学中的教师是经学博士,太学的学生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太常派遣的博士弟子五十人;另一部分是郡国选送经太常批准的“得受业弟子”地方派遣生。这两部分学生学习一年后要经严格考核,并按照学习的等次分派到皇帝身边做郎官,或被委派到中央一些机构和郡国首相下做属吏,学习不及格的罢除。

——摘编自李冬冬《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策略》

材料二   隋唐时期道教和佛教非常兴盛,唐高祖李渊甚至下诏提出先老、次孔、末释,赋予道教很高的政治待遇。但随着隋唐时期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崛起,汉晋以来儒家注重清谈、玄理的玄学之风逐渐消失,儒家学说在大量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开始复苏。此外,隋代科举制度的推行,将儒家经典定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促成了儒学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唐太宗时下令全国各地普建孔庙,兴办学校。

——摘编自段红云《论隋唐时期的各民族大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独尊儒术”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长期居于主流地位的原因。
2022-11-1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但终未摆脱灭亡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纳鲁编车班班,男耕女秦不相失。

——摘自杜甫《忆昔二首》(其二)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的达30万户070年有61万户,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约有918万品

——摘编自冻国栋《中国人口史》

材料三   “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年号)后,园声但花善。我用百众客,世各东机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摘自杜甫《无家别》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2)材料二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3)指出导致材料三中现象的直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带来的危害。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做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推行的思想文化政策?
2021-10-19更新 | 820次组卷 | 45卷引用: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大曲,也称燕乐大曲和舞蹈。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型歌舞音乐形式,包括器乐、歌唱和舞蹈,同时具备多段结构,是隋唐宫廷燕乐极为重要的一种。唐大曲与汉魏时期的相合大曲、清商大曲相比,在形式和规模上有更大的发展,包括很多的外域音乐成分。其结构主要有三部分:散序——节奏自由,器乐独奏或合奏,不歌不舞;中序、拍序、歌头——节奏固定,歌唱为主,器乐伴奏;破、舞遍——舞蹈为主,器乐伴奏,时有歌唱。唐大曲的代表曲目有《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雨霖铃》《得宝子》等

材料二   受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称帝的影响,法国的政治、文化生活的变化导致歌剧从内容到体裁发生了变化,同时法国观众欣赏歌剧的趣味也有所变化。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法国大歌剧盛行。法国大歌剧一般采用历史性题材,情节富有戏剧性篇幅较大通常是四到五幕,舞台布景奢华、场面宏大,剧中穿插精致的芭蕾舞场面,合唱队、乐队的运用增加了舞台的戏剧性效果。

材料三   《牧神午后》是德彪西在1889年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深受爪哇的佳美兰乐队(印度尼西亚乐队,打击乐占有重要地位)演奏的影响而创作的曲目。他进一步挖掘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还将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谱写成艺术歌曲和室内乐曲。在他的作品中,旋律失去了主导地位。他更加重视和声和音色的作用,采用复杂的七和弦、九和弦等和弦结构,大量使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及中古调式。从19世纪80年代末起德彪西的创作逐渐显示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以上材料均选编自白海燕、孟燕《中西音乐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大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分别代表的文艺流派并分析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艺术流派形成的主要因素。
2020-01-26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开放的时期。在对外交往中,唐朝政府表现得极为大度。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是这种远见卓识,开创唐朝“四海咸服,万国来朝”的昌盛局面。据唐朝政书记载,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与大唐建立过外交关系的“四蕃之国”有近四百个,因“自相诛绝及有罪见灭者”三百余国,至开元年间尚存七十国。诗人王维对唐朝这一繁荣景象曾有诗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摘编自谢志东《拨云见日:你所不知道的唐朝与唐人》

材料二       晚清直至民国,中国的外交活动明显地呈现出五大特征,即:在对外态度上,既蔑视西方列强又深深恐惧之;在对外交涉的过程中,大多未能摆脱始争终让的结局;在对外交涉时,很难摆脱内外双重困境——外部强敌入侵与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相互倾轧;在外交活动情感上,在饱含屈辱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外交进程的演进上,既被动因应,又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先进的外交策略等而渐次成熟。中国近代外交的上述五个主要特征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材料三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乃至到20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外交有了一个最重要的标志,那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简单来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就是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我国外交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整体推进的战略布局。具体来说,在此外交布局之下,我们主要是从周边和全球两个层面来推进外交实践。

——摘编自高祖贵《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呈现“四海咸服,万国来朝”昌盛局面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中国近代外交的上述五个主要特征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周边和全球”两个层面的外交实践。
10 . 某班同学以“中国儒家文化”为课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成立了三个研究小组,分别对三个时期的儒家思想进行探究。
一、下面是第一小组搜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资料:

【资料1】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资料2】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资料3】电影《孔子》剧照


【资料4】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



(1)假设你是第一小组成员,你认为上述哪些资料可以作为研究的依据,并说明理由。
二、下面是第二小组搜集的西汉时期的有关资料:

【资料1】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董仲舒《春秋繁露·尧舜汤武》

【资料2】“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资料3】建元五年,置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博士(指传播五经的教官)。

——《汉书·武帝纪》


(2)综合上述资料,请你为第二小组确定一个能反映这一时期儒学地位的研究主题。

李贽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黄宗羲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顾炎武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三、下面是第三小组搜集和整理的明清时期的有关资料:
(3)根据第三小组收集的资料,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4)通过本次活动,你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当掌握哪些研究方法。
2019-08-2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