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万户)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万户)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锄草的工具)”。汉以后长江流域的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摘编自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2 . 唐宋经济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39—755年唐朝人口变化情况

年份

公元

户数

口数

贞观十三年

639

3120151

13252894

永徽元年(唐高宗年号)

650

3800000

——

神龙元年(武则天和唐中宗的年号)

705

6156141

37140000

开元二十二年

734

8018710

46285161

天宝元年

742

8525763

48909800

天宝十四年

755

8914709

52919309

——据粱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材料二       北宋开封城



——据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星球地图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前期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北宋都城开封的繁荣景象。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宋经济发展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构成表(人均消费性支出=100

项目19901995200020082009
食品54.2550.0939.4437.8936.52
衣着13.3613.5510.0110.3710.47
居住6.988.0211.3110.1910.02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0.147.447.496.156.42
医疗保健2.013.116.366.996.98
交通通信1.205.188.5412.6013.72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11.129.3613.4012.0812.01
杂项商品与服务0.943.253.443.723.87

——《中国统计年鉴2010》


(1)根据材料,提取至少两条城镇居民消费变化趋势的信息。
(2)任选一条城镇居民消费变化趋势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3-11-16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交融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华夏民族的发展所呈现的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与唐朝相比,元朝边疆治理的新发展。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出中华文明发展的主流趋势。
5 . 千百年来,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萦绕在无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结,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实现了新的统一。秦王朝在国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央集权模式,改变旧的世袭分权导致的分治状态,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的成熟期,统一被视为天之经地之义,所以汉初董仲舒鲜明地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三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四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交融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理想中“大同”社会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大同”观的时代成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秦王朝“从制度层面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的表现,列举汉武帝实现思想一统的举措,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3)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并说明其产生的不同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华夏民族的发展呈现出的趋势。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语教育的一系列决策和改革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同步,与祖国同行。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英语被认为是“帝国主义语言”,在国内形成了向俄语“一边倒”的形势。1956年英语取代了俄语的地位,开始了英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1964年,国家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除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外,对其他语种发展也给予了相应指导。自从1978年英语首次成为高考科目后全民掀起了学英语的大热潮,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形成。

——摘编自王定华《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语教育的发展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语教育语种不断变化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 年)英国的物价急剧上升,大量穷人、乞丐和流浪者因饥饿而死,社会秩序动荡混乱。面对这一危局,当时的英国政府针对物价出台了一系列干预和遏制政策,而立法作为一种重要的价格管制工具得到了充分运用,尤其是王室敕令这一法律形式更是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据统计,当时共有30项救今针对食物、肉类、糖类、啤酒花、酒类(含法国酒)、弓箭盔甲6类商品的价格制定了官方最高限价。鉴于伦敦作为全国政治和经济中心的重要地位,都铎政府对伦敦市的价格管制高度关注。为保障物价管控效果,都铎政府严惩违抗限价命令的地方官员。这些举措为都铎王朝时期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营造了较为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柴彬《英国近代早期的物价问题与国家管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价格机制作为市场体制机制探索与改革的关键,其变化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与改革同步同频。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由政府统一制定、集中管理,行政计划成为定价和调价的基本方式。至1997年底,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4.4%下降至15%以下;在工业品出厂价中,以市场价格进行销售的比例已占96%以上,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正式建立。与此同时,以价格监测体系为主的价格宏观调控体系以及社会主义市场价格法律体系也在此时初具雏形。截至2018年底,中国政府相继制定和实施了60多部与《价格法》配套的法规;全国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1170万件,实施经济制裁达696亿元,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价格行为,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摘编自陈兵《新中国70年价格机制运行的基本经验与改革路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都铎王朝时期的英国政府对物价进行国家管制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价格机制演进的基本趋势。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不同阶段价格机制演进的历史启示。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货输入总值,1842年为426万元,1845年,达到1053万元。由于运到中国的棉毛织品销路不广……从1846年起,英国输华商品量开始减少。1846年到1855年的十年间,除了1851年、1852年两年外,始终没有达到1845年的水平。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   伦敦和利物浦的商界……希望:自1842——1844年签订的条约应予修订……中国关税应予重订;另外,所有的外国人均可进入大多数的港口,甚至可以沿河道和运河深入中国的内地。

——《两个世界杂志的年鉴》第7期(1856——1857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42—1855年间英国输华商品量变化的趋势,说明一个商品在华“销路不广”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柳宗元(773年—819年)《封建(分封)论》

材料二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方今郡县之敝已极…… 何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1613年—1682年)《郡县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柳宗元和顾炎武关于有效治理地方主张的异同点。结合时代特征,评述柳宗元的主张。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柳宗元和顾炎武对这种变化趋势有何共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夫之耕,食有余也。一妇之蚕,衣有余也。”

——摘编自(宋)李靓《李靓集》

材料二 十六、七世纪农业中大批劳动力离开农业而进入工业的事实,表明此时社会生产结构的某些变化。当时凡是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如纺织业及其加工业、采矿业等繁荣起来。在易于发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纺织业中,首先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摘编自李沟《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

材料三 1842年到1895年间,由于外国资本侵入仅是商品输出,未形成资本输出,因此这一时期成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在这个阶段内,中国城乡商品经济均有了较快的发展,对以耕织结合为核心的自然经济形成较大冲击,促使其开始松动、解体;私人资本主义从无到有,并且在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的刺激下,采用较先进的设备和管理,从而使单一的手工业向机器生产过渡。至此,在短短50多年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已不是处于萌芽状态,而是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成分而存在”。

——摘编自尚和平《封建主义是阻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明清时期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综合上述 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