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1 . 民族交融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ū)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逋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摘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九》

材料二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材料四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摘编自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阅读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2)阅读材料二、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三的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4)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列举隋唐时期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举措。
2023-11-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儒学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与佛道二教的相互冲突、纷争过程中被统治者自觉加以复兴的。佛道与儒学的撞击也使儒学发生着某种新的变化,即儒学不得不吸收释、道的思想因素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隋末,大儒王通讲学于“河洛之间”,对于弘扬儒学不遗余力,但他并没有否定佛道二教的作用,并首次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唐代大儒韩愈积极反佛,但其道统说与佛教的祖统说相类似。另一大儒柳宗元公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与此同时,儒学与道教也发生着同样的关系,只是儒学与道教之间的冲突要少得多。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证》等

材料二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进行了调和,最后儒、释、道三教合一。翻译佛经时通过对教义的删改以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如家庭伦理方面,佛典认为,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而在中国,则把孝敬双亲视为佛教教义之一。佛教论者还用中国本土文化来改造佛教教义,他们极力把佛教的教义与儒家文化进行融合。比如,把因果报应论与中国传统礼教沟通起来,只有孝顺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报,孝顺父母、忠于君主这种忠孝观念与佛教主张的因果报应论是相通的。

——摘编自高翔《从佛教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材料三   出身于佛门的草书大家怀素和尚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摆脱了传统章法的束缚,狂革舞动,变幻英测,书写于法度之外,在中国书法史上独具一格,他的意境往往被视为对佛救“空”的领悟。佛寺中的高僧心态往往开放包容,佛门书家与信佛的文人雅士的双向沟通与融汇,使得“顿悟说”“凝神观照”“意会”等具有明显佛教文化色彩的语言,最终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创作者、书法艺术理论家们成功吸收借鉴。在佛救教义中,佛教徒只有通过如理如法地不断修行,才能最终成就涅架自在的解脱境界。佛教这种“修行”的思想与书法家的修养提升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虞世南、张怀璀等著名书法家的书法创作理论研讨中,都可以见到佛教“修行”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多与佛救文化主题有关的书法作品正是书法家对佛救相关问题思辨后的结采,还有一些则是在生活中与僧人交往互动后留下的记录。这些带有佛救文化特色的书法作品与普通书法家的创作意境不同,独具魅力。

——摘编自李栋财《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与传统书法艺术之间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佛教本土化的原因及其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佛教文化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影响。
3 . 新兴与发展

材料一前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安东尼·范·阿格塔米尔于1981年率先提出了“新兴市场”(EmergingMarkets)概念,以进步、发展与活力来概括发展中国家中那部分发展较好国家的基本特征。有中国学者经过综合测算甄选,界定新兴市场国家为30个,简称为“E30”。

新兴市场国家分布示意图(E30,图中阴影部分)


不同类型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全球占比(%)

年份1998—20022003-20072008-2012201320142015
发达国家55.3751.2345.0242.1041.4841.06
新兴市场国家
(E30)
35.3438.9644.6047.3948.0347.31

——胡必亮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综合测度与发展前景》

材料二中国“一五”到“十三五”时期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长速度趋势表(%)


——编自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改革开放40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报告》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兴市场国家E30的地区分布特点。概括其GDP在全球占比的变化趋势。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出现过若干高峰时期。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023-01-07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是中国人口的飞跃时期。

材料一   清朝人口统计情况(单位:万人)


——数据引自《清实录》

材料二   清朝初期,清查人丁时不仅百姓多方隐匿,地方官也担心增丁赋重,不便办纳,有意少报数字,因此实际上的人丁数量应当大大多于统计数字。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以前一年;银作为定额,新滋生人丁,一律“永不加赋”。随后雍正又实行“摊丁入亩”,使清查人丁的工作完全失去了意义,长期未再进行。

在清政府重农政策的引导下,土地开发范围更广,利用亦更为精密。番薯、玉米一类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客观上有可能养活更多的人。在社会局面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人口增长趋势形成并持续较长时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分别指出材料-中不同阶段的清朝人口统计数据变化,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变化原因。
5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记载:“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1905年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中国近代各阶层对社会发展的理想。结合所学,分析各阶层理想不同的原因。

材料二   



(2)民族独立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前提和基础。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

材料三   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任务



图1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变化   图2 全国贫困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

中国参与奥运会的历程表

1932刘长春代表中国只身赴美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未小组出线
1984中国代表团参加美国洛杉矶夏季奥运会,共取得15枚金牌
2008北京主办,多城市协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
2022北京、张家口将主办第24届冬季奥运会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谈谈对取得上述成就的认识。
2022-01-14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山东地区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肯,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古代哪个时期对山东地区的管辖?从中概括所采取的行政管理制度并简述造成了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在这种制度下,是如何加强对山东地区管辖的?元朝为什么实行这种地方行政制度?
(3)结合材料简析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历史作用。
2021-12-03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欧洲非洲关洲中国世界总人口
165018.318.32.422.95.45亿
175019.213.11.630.97.28亿
185022.78.15.135.111.71亿
190024.97.49.024.916.08亿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美】拍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整理

材料二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时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旧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摘编自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及相互联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后是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

材料三   明政府自隆庆元年(1567年),实行有条件的“开禁”,西班牙武装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丝绸和光器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此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继而引发中国货币史上的大革命,“一条鞭法”很快从福建推广至全国。而国际市场的需求,拉动了中国丝织、制瓷等行业的发展,福建漳州的月港,也由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新兴的沿海商业城市。通过大帆船贸易,西班牙传教士将天主教文化带到中国,也使西班牙及美洲大陆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移居拉丁美洲的马尼拉华人把中国的传统技艺如刺绣等传授给当地人民。大帆船贸易承载了资本、商品、人员、文化的交流,是真正的“海道大通”的实现,是世界全球化的真正起点。

——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贾易对明王朝的影响》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丝银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8 . 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

——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

——《周恩来外交文选》

材料四   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20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是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周年。30年来,中国先后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4万余人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必须一边倒”的合理性。
(2)指出材料二所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思想。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综合材料一到材料三,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
(5)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外交成就及作用有哪些?
9 .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主是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民主制度各具特色。回答下列问题。

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t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       (kratos)复合而成。显而易见,民主政治即人民的统治,强调的是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以及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近乎绝对的平等权利。

——黄洋《雅典凭什么判苏格拉底死刑》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古希腊时期民主政治的涵义。

解决主权问题成为宪法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即国家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

除解决主权问题之外,宪法还解决了另一个美国人特别担心的问题:中央政府权力过大。新国家领导人最惧怕的莫过于最终建立的是一个专制独裁政府。

因此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参议院、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愿相对隔离。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是如何防止专制、体现民主的。

(3)从政治制度变化及影响的角度对以上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分析清晰;史论结合)
10 . 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图

(1)比较图1、图2、图3,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至战国时期形势图的主要变化及其反映的趋势。
(2)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为例,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图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21-02-01更新 | 535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