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先后对楼兰、大宛进行了征讨,皆以胜利告终。在征伐大宛之后,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宣帝时期,西域都护设立。西域都护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人员均由中央任免。西域的一切事务均由都护去处理,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而且西域都护府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在西域的权限已经超过了国内的一般地方行政,似乎拥有与诸侯相等的权力,其权力最大的表现就是行使中央对于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

——摘编自张《天下统一:汉与西域关系的再认识》

材料二   高昌与西突厥结成军事联盟,在贞观九年、十年,大举攻掠丝路上的商队和贡使。唐朝于贞观十四年灭高昌后,首先在高昌故地设立西昌州,旋改为西州,西昌州属于羁縻州,而西州作为地方正州,与中原其他正州一样推行州县制。不久,唐朝又在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派兵镇守;并将乡里制、均田制、赋役制等措施迅速推行至西州。

——摘编自董永强《平高昌前后的争论与唐初西域政策的转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和唐朝在经营西域政策措施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两代经营西域的相同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海洋政策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北宋政府禁止在海上与辽、金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质流动,设立专门针对辽的海防机制。宋代将外商贸易纳入系统的市舶管理体制之下,实行抽解和博买,并允许和鼓励本国民众从事海洋经济活动,宋代海洋政策表现出极强的利益取向,中原王朝中第一次以财政的眼光看待海上贸易,沿海地区商业出现兴盛的局面,与海上贸易相关的手工业和商品性农业大兴。宋代海船逐渐采用水密隔舱等技术,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沉性。海陆联结之地的居民被编为特殊的户籍-船户与渔产。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洋政策新变及其国内效应》

材料二   下表示意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海洋政策演变情况

时间

政府政令

洪武十四年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永乐三年

泉州、宁波、广州等三处市舶司更名为“来远”“安远”“怀远”

永乐

“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依律治罪”

顺治十八年

“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乾隆二十四年

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洋政策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国内效应”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海洋政策的历史趋向。综上所述,谈谈宋代以来海洋政策对当代的启示。
2023-11-13更新 | 131次组卷 | 22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毛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抑制武将势力,巩固皇位,宋太祖利用宴会“杯酒释兵权”,剥夺宿将石守信等统领禁军的权力……与轻武相对,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宋代的纸币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在一国国民经济中使用的纸质货币币制。······这对货物和服务的买卖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高效的、有利可图的和方便的发明。

——[德]迪特·库恩《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材料三   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其中的三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朝有了划时代的突破。……这三种发明都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统治者对文武官员的态度。
(2)材料二中的“世界历史上首次在一国国民经济中使用的纸质货币”的名称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纸币使用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并称为四大发明的另一项发明是什么?任选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中的一项,说明其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4)有学者认为宋朝是“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但也有学者认为宋朝是“积贫积弱”的时代。请选取其中的一种观点,用一则史实加以说明。
2023-11-1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毛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収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hui),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水心别集》卷10《实谋》

材料三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水心别类》卷14《纪纲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及措施。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
2023-11-1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层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未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023-11-1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非贵族出身的普通人,也可以有机会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广泛,直接催生了以“劳心’为主的“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及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招贤纳士,对各种不同思想学说采取宽松政策,以图实现富国强兵之目标。

——摘编自于凯《战国史》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道、佛“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且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至唐儒学地位的变化。
2023-11-1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末社会动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结交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l《散序进士》

(1)依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得以推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对当时的影响。
2023-11-13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学与宋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和两大学术形态。汉代儒学的兴起有赖于帝王主宰的庙堂尊崇儒术。汉代儒学的资源是《五经》,而宋代学术思想的兴起是由于相对独立的儒家士大夫群体,宋学的形成首先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学术和民间教育(如书院),其思想资源是《四书》,重心已经从汉代的“外王”转向“内圣”。宋代儒学在兴起的过程中不仅批判汉学,还着力批判并吸取佛老思想,以建构新的学术体系,将天理引入儒家人伦,强化儒家伦理的绝对地位,推动儒家人伦本体化、哲理化。

——摘编自朱汉民等《宋代士大夫与唐宋学术转型》

材料二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学经书中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通过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其中,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增大。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儒学相比,宋代儒学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的社会价值。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商品经济达到了历史上较高水平;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广阔,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和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富商大贾。城市如北却戎翟,东通三晋的栎邑(秦),北通燕、涿,南有郑、卫的邯郸(赵);商人如: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他们甚至走到了历史前台。

——摘编自吴继轩《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原因探析》

材料二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法令,宣布私自盗铸金钱者死罪,并废除一切旧币,发行五铢钱,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在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增设大农部丞对郡国盐铁官进行整顿,并设置36处盐官,分布在27个郡;至少设置48处铁官,分布在40个郡国;对于小邑和乡村,则特准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把盐分销给消费者。面对郡国因纳贡带来的高额运输费用问题,汉武帝派遣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充当特使,并指派各地均输官输其土地之所饶,最后由京师平准官实现贱买贵卖。此外,汉武帝还向工商业征收算缗(每值2000钱则纳税一算,即120钱)、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

——摘编自魏艾《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举措。
2023-11-0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蒲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农业是古代社会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田赋是古代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颁行了新的赋税制度:一、打破井田和私田的界限,按统一的标准征税;二、赋税一律缴纳粮食;三、减轻农业税,加重商人的赋税和劳役;四、登记人口,按人口抽人头税、征发徭役和兵役;五、把赋税劳役作为奖惩手段,例如,战争中能斩敌一人,则免其赋役。

材料二   汉朝的田赋分田租和人头税两个部分。汉初田租税率为十五税一,后来又减为三十而税一。东汉时,把全图土地按肥瘠分为三等、每等土地按同一的税率,确定应纳的税额。对灾荒等特殊情况,国家随时发布减免田赋的诏令。汉代的人头税中的算赋本来规定15岁至56岁的成年男女平均缴纳,但是对商贾和蒙强占有的奴婢倍算,即每人缴240钱,且由商贾、豪强缴纳。秦汉时期的赋税征收工作由郡守、县令掌管,乡基层组织有啬夫负责具体赋税征收事宜,在中央负责财政税收事务的则是治粟内史、为九卿之一。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推行新的赋税制度的目的。列举出一个商鞅变法中的其他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田赋制度所体现出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田赋制度推行的时代背景。
2023-11-0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蒲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