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影响较大的农民起义

仁宗庆历三年五月(1043年)

王伦领导的沂州(今山东)起义

仁宗庆历三年八月(1043年)

张海、郭邈山等领导的京西路、陕南农民起义

仁宗庆历三年十月(1043年)

邵兴领导京西路光化军和农民起义

仁宗庆历七年十一月(1047年)

王则领导河北东路贝州士兵和农民起义

——摘编自赵继颜《北宋仁宗时期的农民起义》

材料二 在王安石变法实施初期,苏轼就指出,骤行新法“其进锐者其退速”,欲速则不达,因此需要徐徐图之。再次,派遣专使推行新法,“事少而员多”,增加了冗员和冗费,“人轻而权重”,更是容易滋生弊端。苏轼经过长期实地考察,于元祐元年(1086年),写了《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他在奏状中说:“熙宁以来,行青苗、免役二法,至今二十余年,法日益弊,刑日益烦,盗日益炽,田日益贱,谷帛日益轻,细数其害,有不可胜言者。”因此,他建议朝廷“所有已请过钱斛,候丰熟日,分作五年十料(即十批、十次)随二税送纳。或乞圣慈念其累岁出息已多,自第四等以下人户,并与放免”。即是说,废除《青苗法》后,农民所欠官府的钱粮,允许分期分批归还,四等以下的贫困户应该全免。

——改编自莹光《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中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社会是头枕三河(指司马迁所说的河内、河东、河南),面向西北草原,运行在大陆帝国的封闭轨道上。汉唐时期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尽管驼铃悠扬,商旅不绝,但这并不能改变当时中国的封闭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性质。这种主要为社会上层服务的、以奢侈品和土特产为主的长途贩运型商业,与宋以后兴起的主要为黎民百姓服务的、以日常生活用品(如粮食、布匹、陶瓷、茶叶等)和生产资料(如农具、煤炭、木材、土地等)为主的规模型商业不可同日而语。晚唐以后,经济重心由于向东南方向移动而更加靠近拥有优良海港的沿海地区,为向开放型的商品经济过渡提供了某种历史机遇,加之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鼓励,我国社会开始脱离了原先内陆帝国的运行轨道,出现“头枕东南,面向海洋”。

——改编自张全明、李文涛《宋史十二讲》

料二   明中期时,郑和下西洋之事因前人转述或记载失真、变形,在世人认知中已与史实大相径庭。例如陆容《菽园杂记》对郑和下西洋航行次数、航行年代、随行人员等的描述都与史实有出入。世人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也多有异议,此时黄省曾广泛涉猎古今文献,尤其是随郑和下西洋人员马欢编写的《瀛涯胜览》等,如实记载了郑和下西洋时南海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如《三佛齐国》生擒陈祖义、满剌加建碑封城、《苏门答剌国》生擒苏干剌等事。这不像同时代其他人因郑和是刑余之人而贬低他,反而称赞郑和是不辱君命、智勇双全的航海英雄。在“论曰”还肯定了明朝“王者无外,怀远以德”、公正平等“一视同仁”以及宽猛相济、恩威并用的对外策略,成为郑和下西洋史实的重要印证与补充,还原了郑和下西洋的原本面貌。

——改编自陈丹丹《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的史论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唐以后我国从“头枕三河,面向西北草原”转向“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的史学价值。
3 . 中央集权的强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法令,宣布私自盗铸金钱者死罪,并废除一切旧币,发行“五铢钱”,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在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增设大农部丞对郡国盐铁官进行整顿,并设置36处盐官,分布在27个郡;至少设置48处铁官,分布在40个郡国;对于小邑和乡村,则特准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把盐分销给消费者。面对郡国因纳贡带来的高额运输费用问题,汉武帝派遣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充当特使,并指派各地均输官“输其土地之所饶”,最后由京师平准官实现“贱买贵卖”。此外,汉武帝还向工商业征收“算缗”每值2000钱则纳税一算,即120钱,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

——摘编自魏艾《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

材料二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

——摘编自《文献通考》卷四七《职官考一》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汉武帝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门下并列于外”的中书和置于“禁中”的中书各是什么机构,并简析北宋前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3)结合材料三中所给地图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从制度因革演变的角度加以简要评析。
2024-02-07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湖南·阶段练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晚唐时期,韩愈借鉴佛教新禅宗道统,参照《孟子》卒章之说,建构儒家“道统”理论。韩愈在孟荀评价问题上:凡涉及“道统”建构方面的,标榜孟子而贬黜荀子;而在此外的文本言说中,则大致遵循“孟荀齐号”的成说。韩愈认为,只有当封建统治阶层尤其是皇帝真正回到儒家所建立的正统秩序中,才能实现国家中兴。“道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从“道统”的建构方式和过程来看,韩愈以孟子“传道”说为形式依据,以孟子“距杨墨”为关键内容,然而除此之外,甚少涉及孟学其他领域。譬如孟子的“性善”说,韩愈对其似乎无动于衷。

——摘编自张明《韩愈“道统”建构与荀孟地位变迁——中晚唐儒学之变革及结局》

材料二   乾嘉新义理学承清初以降反理学的“黎明运动”,具有一套迥异于宋明理学的意义系统,而与荀学构成意义上的共契。首先,乾嘉新义理学力倡“达情遂欲”说,而荀子的自然人性论思想正与此相契合。其次,荀子的重礼思想则启导了乾嘉新义理学“以礼代理”说的创生。最后,乾嘉学人既持“以礼代理”说,则重学尚知的荀学必为其所崇,因为作为外制度和规范的礼需由“学”方可获致,而与主内在“反求本心”的孟学不相契接。明清易代,经史之学取代心性之学蔚然兴盛,荀子以传经之功获得道统合法性,乾嘉学人遂以荀学为奥援渐次建构起义理体系,这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宋明理学的价值体系。

——摘编自孔定芳、高季红《荀学与乾嘉新义理学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愈与乾嘉学人在对待先秦儒学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乾嘉新义理学的主张。
2023-12-26更新 | 79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多校联考(三湘名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从黄河流域的一个原始部落,步步通过融合、扩张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中华帝国,地缘环境在国家生存、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地缘安全战略布局上,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

——摘编自赵莎莎《中国地缘环境新态势及其战略选择》

材料二   康熙帝圣谕: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清朝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即努尔哈赤)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对古代中原王朝“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予以阐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熙帝的“守国之道”。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其中包括社会文化的转变,而观念文化的剧烈变化,始终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一切领域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变。实际上,从一定角度讲,观念文化的转变是一切领域转变的根本和关键。

19世纪60年代的中体西用论,到90年代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和20世纪初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文化;从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理性主义思想文化,到社会主义思潮逐渐在新思潮中脱颖而出,各派思想主张和文化学说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寻求中国在国际上的平等地位,争取民族独立,为改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提供思路。

在革命实践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都为中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探索方向。而在社会实践中,实业家的“实业救国”和教育家的“教育救国”,也具有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从中选择两个主张,进行比较性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3-12-0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财政经济极为困难。旧社会留下的畸形发展的投机资本在新解放城市继续兴风作浪,加剧物价上涨。“银元之战”确保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后,针对投机资本家大量囤积粮、棉、煤等再次掀起物价风潮,人民政府在全国集中调用相关物资,在涨价最猛的1125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统一敞开抛售,物价迅速下跌。同时收紧银根,投机商因资金周转失灵而纷纷破产。国营经济取得了稳定市场的主动权。19503月,政务院决定统一全国财政收入、物资调度和现金管理。当年全国财政收支已接近平衡。同时随着整顿税收、推销公债等措施的实行,全国物价进一步回落并趋于平稳。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

材料二   国民党政府曾利用官僚资本垄断国家的经济。这种官僚资本不但奴役人民而且也窒息私营经济的发展,应该将它没收。现在整个工业中有一半是属于私人经营的,它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对于私人资本采取限制政策,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企业要鼓励它经营,对有害的则要禁止。

——摘自周恩来《当前财经形势和新中国经济的几种关系》(194912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之初稳定物价措施的特点及经济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建国之初对于资本的经济政策。
2023-12-0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工场主和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材料二   清中期以前苏州地区重要经济指标统计表(部分)

糙米价格(每石)

棉布价格(每匹)

踹匠工资(每匹)

1665年

约400文

约30文

l1文

1724年

约1000文

约30~35文

约11文

18世纪末

约1500文

约100~200文

约14文

(注;踹匠是踹布手工业工人,强壮者每天可踹布5匹:苏州当时有踹匠约2万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苏杭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其中新现象及产生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统计表中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加以评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约翰(18821966),中国近代著名体育教育家,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

马约翰生于福建厦门,少年时深受“东亚病夫”的刺激,发奋锻炼身体,曾获得多个体育项目的校冠军。因运动才能突出,1914年应聘到清华任教,后担任体育部主任,在清华大学工作了52年。

马约翰认为“动是健康的泉源”,入校后说服了很多运动时间就躲起来的学生锻炼身体。他按学生的特点编组,定训练矫正项目,引导他们掌握赛跑、跳跃、器械、球类的基本技术,既提高了兴趣,又增强了效果。他认为“运动场是培养学生品格的极好场所”,并和当时在北京的几所主要大学的体育教师成立了体育会,共同呼吁要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他认为“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不只限于运动场上,而且能够影响整个社会”。他抱着“强国必先强种”的目的,同国内体育名流一起,多次创办“暑期体校”,自任主任,并担任主讲。抗战期间,马约翰怀着爱国热忱,随校南迁到长沙、昆明,在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仍千方百计开展体育活动并发展军体项目,教同学以抗敌救国的本领。

——摘编自鲁牧《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马约翰教授》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马约翰的体育思想及实践活动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统计情况表

时间民主发生次数
18361845246
18461855933
185618652332
18651875909
18761885385
18861895314
18961911635

——摘编自杨庆堃《十九世纪中国民众运动的若干初步统计模式》

材料二   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适今仍是本来面目”。“此度改革,不屡吾侪之望,田无待言”。立宪派一般要求在23年内开国会,如预备立宪公会电请“以二年为限”。立党派的努力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他们慨叹:“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呜呼,其何望矣!”革命派则始终对清廷立宪持反对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纷纷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先”“伪立宪”,认为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是真正立宪,实在拿立宪骗人”;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器做出坚决彻底的批判。

——改编自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社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立宪派与革命派对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态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