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二

西夏官曰中书。曰枢密,曰三词,日开封府,日农田司……自中书令,宰相、据使、大夫、太尉,皆命者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

材料三

名称创办时间创办地点创办人
江南制造总局1865上海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1866福州左宗棠
轮船招商局1872上海李鸿章
汉阳铁厂1890汉阳张之洞
北洋水师1885旅顺、威海李鸿章
京师同文馆1862北京奕䜣
威海卫水师学堂1890咸海丁汝昌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学习图册》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共性。
(2)根据材料三,概括洋务新政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从现代化的视角简要评价洋务新政。
2023-12-2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可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为防止人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可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影响。
2023-12-2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木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宋代城市经济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了。前代坊市的格局被打破了,到处可以设店、肆和作坊,商业活动场所扩大了。东晋南朝以来的草市或墟市在各地普遍发展,其中有一些形成为繁荣的小镇市。大小城市、镇市和草市,织成了地方商业之网,与广阔的农村有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在生产最发达的两渐地区更加如此,可以说区域性市场在宋代明显地发展起来了。由于商业、交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卷入了市场。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简述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经济显著发展的主要表现。
2023-12-2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后,上海出口货值常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进口贸易亦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在进口洋货中,70%由上海转销内地。内地运来的土货,大部分也是转销外洋的。与此同时,为外贸服务和为出口农副产品服务的加工厂陆续出现。20世纪以后,大量工厂生产的国货开始分销内地。据统计,近代上海商业计有204个行业,23个大类,还有面粉、纱布、证券、杂粮油饼等交易所。就是同一行业内部,也有分类。上海的各种商店经营各地土产,“统办全球货物”,永安百货力争做到“凡是名牌产品,只有顾客叫得出,在公司里几乎都可以买得到”。

——摘编自陈立仪、潘君祥《试论上海近代商业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材料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大陆的封锁禁运。1950年8月,周恩来指出,“对外贸易要加强计划性,避免盲目的出口和进口,要减少对美贸易,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执行良好,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对苏贸易在中国整体外贸中的占比也由1950年的29.8%上升至1955年的57%。由于中苏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稳步提升,在建国初的十年间扩大了3倍以上。

——摘编自余振、王净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上海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商业的繁荣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5 . 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盛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三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制度。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期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各自职能,并分析三省六部制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万户)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万户)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锄草的工具)”。汉以后长江流域的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摘编自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8 .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儒学被定于一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汉代儒学成为一种丧失了早期儒学中孔子“人学”思想特色的统治哲学。其中董仲舒的儒学更多地吸取了荀子从政治理论方面探讨人的思想,并利用阴阳家学说把思孟(子思和孟子)学派的天人合一论和荀子的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为封建皇权装饰圣光,从而给儒学披上神学的外衣。在他的思想体系里看不到“和而不同”的观点。他所强调的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历史现象是复杂的。如果说在伦理学的范围,董仲舒的儒学丧失了理性主义,那在政治学的领域,他的“无辱宗庙,无羞社稷,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荣”,却推动了国格,观念的诞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在唐代统治阶级思想中,他们既不能放弃儒学作为意识形态主流的作用,也不愿意对有助王化的佛教和道教势力进行实际上的限制。至中唐时,道教空前兴盛,并从义理与人生哲学方面整合儒佛之学,倡导“性命双修,与理身理国”。佛教也因其由博而约、由繁而简的发展趋势,吸纳着众多信徒,抚慰着世人普遍不安的心灵。此时的儒学,因在意识形态与文化方面权威的失坠,而陷入了治国无力、治心无门的窘境。虽然韩愈等人力排佛老、捍卫儒家道统,但直到以程朱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的出现,儒学复兴运动才真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他们既捍卫和发扬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传统,也从哲学义理的高度给予儒学以系统的解释和说明。

——摘编自刘亮红《唐代儒学权威失坠表现及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儒学陷入“治国无力、治心无门的窘境”的原因,并指出宋代“儒学复兴运动才真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的表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地特点的吴文化。先秦时期,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为人口近6000万的民族,后来遂称汉族。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二君营其室,后之王者,不过随事补苴,以求适一时之用耳,不能动其深根宁极之理也。

——摘自夏曾佑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秦始皇、汉武帝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历史功绩。
10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洪武四年(1371), 明太祖朱元璋颁布诏书:“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此后,他又多次宣布“海禁”。但是, 明朝的海洋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明中期, 闽南地区的人地矛盾使得农业无法支持人口增长,发展海外贸易也就自然成为当地人民谋生的重要出路。由于走私贸易带来的利益巨大,屡禁不止,且由于明成祖之后中央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 日趋衰落, 而民间势力出海贸易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明穆宗及其朝廷意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 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 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1567年, 朝廷遂决意在福建开放海禁,史称“隆庆开海”.....海上贸易的繁荣,对于财政的支持变得越来越明显……海外大米大量流入福建,缓解了福建长期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因开海而崛起的中国海商将中国的国内市场同世界资本市场联系了起来。巨大的海外市场需求直接刺激了包括闽、浙、粤等长江以南地区手工业和纺织业的发展。海上贸易促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从而为明代的货币白银化提供了必要条件。“隆庆开海”是明朝历史上关于海洋政策的一次大的突破。

——摘编自薛振威《16世纪中国海外贸易思想变革——以隆庆开海为例》

(1)根据材料,指出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海外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