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1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该书用科学成果对抗宗教神学的谬误;用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宣扬了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围绕着百科全书的出版和发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特别是狄德罗艰苦奋斗了近20年,克服各种困难,顶住教会、政府几次三番的迫害,终于在1772年把全书35卷出齐。百科全书的出版,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教会,它唤醒了人民革命思想,为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上)》

材料二   人们习惯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称作启蒙运动,并把它和西方的启蒙运动相比拟。的确,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然而在形式上却相反。这个运动的发生,是基于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认为,“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运动,走了一段同西方前辈们相反的路程,这个迟到的思想运动,决定了下面这个历史特点:它一面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一面又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扫清障碍。

——摘编自彭明、周天度等《中华民国史第3卷(1916192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启蒙运动“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然而在形式上却相反”的含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产生的影响。
22-23高二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

材料二   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固定常设,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清朝前期开拓和巩固边疆的举措简表

东北打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北方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漠北、漠南蒙古地区设内蒙古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西北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辖
西藏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西南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
东南打败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相较于秦朝,西汉版图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在管理边疆方面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前期经略边疆举措的特点。
2023-02-21更新 | 108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宋书》

材料二 唐初赋敛之 法日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指户口册)浸坏....至是(780年),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

宗法制示例:宗法制是西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执政者推行的一项政治制度。宗法制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有利于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材料三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朝时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2)请参考材料二,模仿所给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两税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在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各举一例,说明明清时期出现的新现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至宋元时期北民的大量南迁,以及南方人口的自然增长,使该地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终致人满为患,于是出现了明初政府组织的移民潮。明太祖将江、浙、皖、精等地数十万人民移至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黄淮间地区,又把山西和山东东部地区的人民移往河北、河南和山东西部等地。同时,在长城一线设置了9个边镇,设立卫所、移民屯边,规模达千万之多,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摘编自唐克周《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等

材料二   清军入关,东北人口大减,土地荒芜。顺治初年清政府“招徕流民”垦荒以开发东北,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以减免税等政策鼓励移民。为了维持满洲固有的风俗以及保护满洲旗人的生计,1668年康熙皇帝下令永远停止在辽东招民授官,东北地区进入了封禁期。清政府甚至企图通过“清边”之策来阻止流民出关,但效果不甚理想。1861年东北地区部分开禁后,特别是日俄战争爆发后,东北地区的移民急剧增加。清政府在吉林、黑龙江两省都设立了招垦局,统一管理移民事务,因此关内北方各省的贫苦农民更加“蜂攒蚁聚”,聚族而居。光绪时东北完全开禁,闯关东的中原流民如洪水般涌入,使东北人口激增到1000余万。

——摘编自李艳男《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移民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关内东北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中期,美国人发明了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诞生。为了将日本变为“遏制共产主义的防波堤”,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积极向日本转移先进技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颁布文件,扶持半导体产业发展。与紧盯军方订单的美国半导体企业不同,日本企业致力于打造利用晶体管的大众化民生用品,如晶体管收音机等电子消费产品。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最大的五家计算机公司与通产省的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组成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合”。从此时起,日本集成电路产业迅猛发展,以半导体芯片为核心的电子产品深受美国消费者欢迎,沉重打击了美国的电子产业。1986年,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随后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先后两次与美国签订半导体协议。通过协议,美国剥夺了日本半导体存储器生产经营的自由,同时规定美国半导体产品在日本的市场份额提升一倍。1993年,美国在世界半导体市场占有率方面重新夺魁,还强化了微处理器等高附加价值尖端产品的优势。而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半导体市场被评价为“不再重要”。

——摘编自冯昭奎《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方国家组成“巴黎统筹协会”,对我国所需的新技术、新设备进行封锁禁运。1956年,我国将半导体作为急需发展的最新技术列入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此后,北京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校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土生土长”的半导体人才。1958年,我国第一枚晶体管试制成功。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半导体工业体系。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我国半导体企业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普遍缺乏市场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世界半导体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区,世界大型半导体公司均在中国布局。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半导体产业取得了很大进展,逐渐引起美国的不满,中美半导体领域的贸易摩擦不断。

——王龙兴《集成电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二):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的原因,并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打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进程的特点。
2022-09-06更新 | 19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关条约》签订,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抗击日本兵力最多时达到100万以上。19319月—19459月,中国军民歼灭日军150万人。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余人。历经14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以上,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并分析十四年抗战的历史意义。
(3)结合两次中日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谈谈你的认识。
7 . 古往今来看似“另类”的人和事往往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异域碑文:美国华盛顿纪念塔上有一方用汉语刻写的碑文,献碑者是中国宁波知府毕永绍,碑文——选自徐继畬的作品,写道:“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1867年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曾对献碑者专致谢意。可清政府对地方官称颂夷人、献媚夷酋十分恼火,遂将徐继畬、毕永绍罢官。

材料二 状元经商:状元“下海”经商,估计是唐代开科举以来最大的笑话…清末状元张謇于1895年以股份制的形式,筹办大生纱厂,后来发展为“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张謇“下海”经商的行为,颠覆了千百年来所有人的价值取向,今日看来就像金石掷地,铿锵响亮…

——摘编自薛金福、詹志方《何时实现真正的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徐继畬等人的举动反映了怎样的新动向?清政府为什么“十分恼火”?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张謇“下海”经商是“唐朝开科举以来最大的笑话”的原因。推断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最终结局并阐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精神(部分)

精神名称精神内涵
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井冈山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西柏坡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特区精神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自立、自强、自信的拼搏精神;团结友爱、扶贫济困的互助精神;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健康文明的人文精神;公正严明、规范有序的法治精神;崇尚知识,完善自我的学习精神;公开透明的民主精神;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

——摘编自沈泓著《中国精神(中学版)》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扣题且明确,阐述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汉唐丝绸之珞研究的史料


8汉西域诸国图(南宋绘)9敦煌莫高窟第45窟(盛唐)“胡商遇盗”图

材料二 马歇尔在1947年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宣告美国已为帮助欧洲复兴做好了准 备,由美国为这一计划提供资金才是最为关键的部分。19484月,马歇尔计划正式开 始实施,该计划的实施稳定了西欧的政治局势,西欧共产党的势力迅速衰弱。由马歇尔 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大西洋同盟,并使之持续到冷 战终结。中国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各国携 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方向前行。“一带一路”倡议使得区域基础设施更 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经 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 平友好。

——摘编自厉以宁等《读懂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并 分析古代丝绸之路兴盛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马歇尔计划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点。
10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中国疆域辽阔,村庄星罗棋布。全国的自然村落1990年是377.3万个,2010年减少到273万个,到2015年减少到264.5万个。近年大量村庄合并和新型社区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乡村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原来自然分散、熟人性的、以乡土生活为主的村落共同体,在快速消失,代之以更多集中化的陌生性的、以非农生活为主的新社区。这意味着整个农村社会发展已处于非常重要的转型阶段。

材料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部分著作

著作作者出版信息
《屯堡乡民社会:九溪村》孙兆霞等2005
《城市化中的石牌村》郑孟煊等2005
《李集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60年变迁》林刚2010
《李罗侯村76年的变迁》朱文强2011
《一个北方村落的百年变迁》林聚任等2013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翼主编《改革开放40年社会发展与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年中国农村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这些著作研究的核心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些学者研究该问题的视角有何主要特点。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材料一对材料二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