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三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司马光

材料四   



                    唐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什么变化?有何历史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两项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分析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三个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简要说明唐朝的繁盛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系。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请谈谈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2023-12-2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中国地图


材料二   


材料三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而极盛于我朝。”

——摘编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


(1)参考现代中国地图,其中D区为今天新疆地区,请分别写出历史上管辖今新疆地区的机构名称;
①西汉;②唐朝;③清朝。
(2)分别写出材料二中图1、图2的两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3)材料一地图中C处为今天西藏地区,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和清朝为加强管理西藏地区所采取的举措。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古代重视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意义。
2023-11-30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秦人本无其本身之文化传统,战国以来,凡所兴建,皆自东方移植。然东土学术,本自有齐鲁与三晋之别。凡秦人所师受而信用者,本是三晋功利之士。至于齐鲁问学者讲学,重历史文化精神,则秦之君臣,因未之前闻,抑亦无情欲赏,此实有合于秦廷向来对于东土文教不甚珍重护措之态度,而于是乃有所谓焚书之事,此实中国史上一至值重视之事件也。焚书之起,在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仆射周青臣与博士淳于越,辨废封建之得失,淳于越称说殷周,谓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始皇、李斯知封建旧制之不足复,而犹尚希慕于古者学术统于王官之成规,而欲尊王学于一统,以禁绝民间私家之学。政治家过于自信,欲以一已之意见,强天下以必从,而不知其流弊之深,为祸之烈也。至后世学人,乃专以专制愚民归罪奏之君臣,此亦未尝不是,然亦仅呵谴其外貌,犹未能深探其内情耳。秦廷当时禁令,实似并不以焚书为首要,最要所禁制者实为以古非今,即首禁议论当代政治,次禁研讨古代文籍,第三始禁家藏书本。秦廷之焚书坑儒,古今人尽非之,然实不知焚书一案,其注重者尚不在焚书也。

——摘编自钱穆《秦汉史》

材料三 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候,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焚书的主要原因并评价其文化政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3-11-2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荀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大唐贡士,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焉。

——摘引自《通典》卷十五《选举三》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朝及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初科举制发展的基本特点。
(3)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隋唐时期科举制的意义。
2023-11-2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材料二   在中世纪欧洲的庄园中,农奴身份的主要标志是承担雇工劳役。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货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于13世纪末叶逐渐流行起来,黑死病后发展尤为迅速。劳役折算成一笔固定的货币后,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土地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有什么区别。13世纪以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庄园制度加速瓦解。挣脱农奴制枷锁的农民,同新兴市民阶级一起,把社会分工和交换活动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社会交往关系,从而为现代工业的发展铺垫了道路。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的作用,并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庄园货币地租盛行的原因。
2023-10-1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抗美援朝战争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王寿林、蔡雪芹《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材料三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

——(美)费正清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时间(写年月日)及标志。根据材料概括这一历史事件对世界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美援朝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材料)依据材料指出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内涵。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新中国是如何“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社会差别”的?进行这一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4)结合所学归纳出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
7 . 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和城市进一步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瓷器制作】

材料一   明代御器厂自洪武末年设立以来,瓷窑数量不断增加,初期仅有20座,至宣德年已增至58座。同时,民窑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产生了像崔公窑、周公窑、壶公窑、小南窑等著名的民窑。这些瓷窑产量也极其惊人,御器厂建窑不久的宣德八年(1433年),就一次烧造各样瓷器443500件。官窑没落的万历年间,仍有一次烧造96624件、239000件等记载。至于民窑的产量,更是无以计数,不仅占据了遍及全国的国内市场,而且远销至亚、非、欧、美各洲,这些方面在全国制瓷业中均首屈一指。

——李希凡主编《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下编》

【商业城市】

材料二   而至明清,城市商业更是成熟,如北京明朝时,城内店铺林立,有三百六十行,还出现了许多专业性的批发市场,如米市、猪市,羊市、花市、煤市、缸瓦市等等。清朝时,北京商业更是超过明朝,庙市由22处增加为36处。除了北京之外,当时全国有“四大名镇”——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朱仙镇,这几个地方,商贾辐辏,交易兴旺。

——徐康宁等《文明与繁荣中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研究》

材料三   晋商是活跃于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晋商主导的“万里茶路”长5150公里。在运输过程中翻山越岭,闯沙漠,过草原,加之常常遇到盗匪抢掠路途之遥远与艰苦难以想象。晋商对待顾客秉持“见利思义,诚信不失”原则,所销售商品货真价实,“秤平、斗满、尺满足”。晋商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热心于社会公益,忧国忧民,如灾年设锅施粥以赈灾民,大捐军饷以助朝廷平定叛乱。

——蒋荣华《从晋商历史角度解读企业家精神》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明代制瓷业发展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3)据材料三,晋商身上有哪些宝贵的商业精神?
2023-08-0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学考)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以来的农民暴动,虽然一个跟着一个失败,没有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但每一次大暴动都或多或少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因为在每一次大暴动之后,新的封建统治者,为了恢复封建秩序,必须对农民作某种程度的让步,这就是说必须或多或少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这样就减轻了封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拘束,使得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又有继续发展的可能,这样就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因而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农民暴动或农民战争,可以说,都是中国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里程碑。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恩格斯指出农村居民包括小农、中农、大农、大土地占有者以及农村无产者等,工人阶级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认为中国革命主要力量在于贫农,没有贫农,使没有革命,但深受封建社会茶毒的小农,养成了狭隘、散漫的性格,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成为农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改造小农意识,是建党建军的重要任务。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制定到延安整风运动,从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警示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传统小农意识的批判从未淡化。

——摘编自陈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改造思想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封建统治者的“让步政策”的内容,并分析“让步政策”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农民改造思想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3-05-09更新 | 155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南山地、丘陵多,宜于种茶,各地皆产,安化、岳阳、平江、桃源、衡山等地尤盛。所产茶叶,初为绿茶、黑茶,绿茶销省内及部省各地,黑茶则远销于陕甘、新疆及内蒙古一带。西北少数民族习惯饮用酥酪,不喝茶就会生病。至明,朝廷利用茶叶易马,实施“联番制虏(蒙古族)”的政策。安化黑茶于1595年由朝廷正式定为官茶之后,陕、甘、宁、晋等地区的茶商领“茶引”至安化采购黑茶,运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明末清初,西北地区的“边茶”大部分都是由安化黑茶供应,湖南产茶的地区也逐渐扩大。

——改编自李采娇《明、清及民国时期湖南茶叶史研究》

材料二   1858年,粤商佐帆取道湘潭抵达安化,传授制作红茶技术,促使安化茶农改制红茶,转输欧、美。因价高利厚,各县竞相仿制,产额日多。1874年(同治十三年),左宗棠在镇压陕甘回民暴动后,着手整顿西北茶务。于原有的“东柜”(陕西、山西茶商)、“西柜”(回商)外,添设“南柜”,招徕南茶商贩,大量运销湘茶。自此,湘茶在西北地区销量复兴,并畅销于俄国境内,产量约达100余万担之巨……红茶大盛,商民适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每当“茶市方殷,贫家妇女相率入市拣茶,上自长寿,下至西乡晋坑、浯口,茶庄数十所,拣茶者不下二万人,塞巷填衢,寅集酉散,喧嚣拥挤”。直至1890年(光绪十六年)后,由于国际市场上遭到印度、锡兰茶的有力竞争,湘茶的销售量才渐形减少。

——捕编自伍新福等《湖南通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朝时期湖南茶叶产销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湖南茶叶销售变化。
2023-03-28更新 | 346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太宗)诏议安边之策,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突厥)。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是含育之道也。”秘书监魏征曰:“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秦、汉患之者若是,故时发猛将以击之,收其河南以为郡县。”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不加怜愍,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臣愚甚谓不可,宜处之河南。”彦博又曰:“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祜、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

——摘编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九·论安边》


(1)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诏议安边之策中两种不同的主张,并分析其提出主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