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急,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前一次革命为后一次革命“预留”了空间,后一次革命在前一次革命的基础上推进。正是这三次革命的相互关联、递进,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只有将三次革命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察,才能洞察20世纪中国革命的总体特征。

——摘编自王奇生《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阅读材料,针对王奇生教授关于中国革命的观点,谈谈你的见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昨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份第九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1840年至1919年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2.1921年至1949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1956年至1978年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4.2012年至2035年

○中共十八大召开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5.2049年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是重庆八中某同学依照李熠《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创新》一书的主要内容总结的框架,根据笔记内容,任选两个时间点,指出这两个时间点之间的历史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对该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间点,正确写出历史时期,阐释的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国歌简史

时间

颁布者

歌名及歌词

备注

1911年8月

清政府

《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这是清政府为自己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歌词。

1912年1月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反映了资产阶级立国的思想

1912年3月

中华民国政府

《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歌谱由法国人所作

1915年

袁世凯政府

《中华雄踞天地间》:中国雄立宇宙间,廊八涎华宵来自昆仑擞。江河浩荡河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此歌为袁世凯复辟摇旗呐喊

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

《三民主义歌》: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此歌是国民党党歌,用党歌作为国歌曾受到争议

1949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

《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1949年此歌被选为代国歌,1982年被选为国歌

——根据魏庚人《中国国歌简史》整理

阅读上表,任选一个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2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强化考试(四)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恒昌小组”被认为是新中国新国民诞生的典型个例,被称作新中国工人的“工匠精神”的代表之一。

材料一 沈阳解放后,第五机械厂的一个生产班组,在马恒昌的带领下,通过技术革新加苦干,在红五月劳动竞赛中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被命名为“马恒昌小组”。1950年9月,马恒昌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9月30日晚,毛泽东宴请全国劳模,接见了马恒昌。1951年1月17日,“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了全国1.8万个班组的积极响应。这一年,“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国家下达给他们的任务,创造了69项新纪录。从1950年至1978年,“马恒昌小组”29年累计完成了43年零10个月的工作量,实现技术革新840多项。

——摘编自何浩《新国民的诞生-以“马恒昌小组”为个案》

材料二 马恒昌小组提出“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内容节选如下:

1.团结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学习,改进操作方法,提高产品质量。

2.师傅要带好徒弟,保证把所有的徒工提高到一般技工的水平。徒工要保证爱护机器,整理工具,不影响师傅们到点开车。

3.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工作岗位。

4.加强“四防”工作,保证全组机器和人身安全,爱护公物,克服浪费。

5.加强时事学习,提高政治觉悟,做好宣传鼓动工作。

——摘编自《工人日报》(1951年1月17日)

结合所学知识,以“马恒昌小组·新工匠新国民”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5-2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渝西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献记载出处

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脩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汉景帝)及太子(汉武帝)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西汉]司马迁《史记·外成世家》

(窦)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及(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藏等,而免丞相、太尉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纷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馆奏:“所举贤良,或治中、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在西汉前期治国思想的嬗代中,窦氏卒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代坐标,而绝非无足轻重。

——摘自虞云国《学史三昧》

结合西汉治国思想演变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024-05-2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渝西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与时代:延安的版画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来到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多起来了,这是很好的事。但是到了根据地,并不是说就已经和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完全结合了。我们要把革命工作向前推进,就要使这两者完全结合起来。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摘编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2日)

版画《妇纺小组》(1944年,计桂森作)反映了在大生产运动中,延安的妇女组成妇纺小组,积极参加劳动生产的情形。计桂森,现代画家,1921年生于山西,1939年到陕北,翌年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

——摘编自李萍《召唤、共情与重塑——延安版画中的“新女性”形象解读》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妇纺小组》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5-1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市场经济酝酿于成化、弘治时期,开始正式形成于嘉靖、万历时期,至康熙中后期到雍正之时最后形成。乾隆时期,随着国家大一统的真正出现。边疆地区市场得到开拓,内地与边疆民众的生产生活尽皆纳入全国的市场网络之中.中国早期市场经济得到初步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 一部明清史就是一部中国早期市场经济酝酿、逐步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中国早期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和初步发展,是构成明清商人队伍壮大、地域商人集团勃兴的重要社会背景。中国早期市场经济也应是中国历史走向空前巩固的大统一和自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后形成的经济条件。近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并非全是海外舶来,明清早期市场经济是近代中国市场经济形成、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张明富《论明清时期的早期市场经济)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11更新 | 54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第八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革命与改良之于社会,如燕鹊之有双翼,舟车之有两轮。革命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种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候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变旧质为新质;改良则是以渐进的斗争形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它们既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矛盾对立的,二者交叉地出现,或缓或急地促进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个角度,提炼陈旭麓关于“改革与革命”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0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阴阳和顺、刚柔相济,被视为至真的宇宙规律。人伦和谐,天人协调,被视为至善的社会关系。“和”的精神.是承认、尊重、圆融。“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以合作求共赢,和睦相处,共生共长。“和”的思想,既是理想境界,又是处理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和”的基础与核心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在承认多元性、多样性及矛盾性的前提下,找出统一性和共同点,找出事物之间和谐有益的相互关系,进而求同存异,争取实现问题的解决。“和而不同”思想,是贯穿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思想脉络,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重要源泉和宝贵财富。

——摘编自李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理论建设》

结合所学知识,在解读材料基础上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中国外交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4-27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适应性月考(九)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歌谣、谚语合称“谣谚”,二者都因很上口而便于传诵,是民风民心的直接体现,也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

宋代部分谣谚

类别谣谚
经济谣富儿更替做(轮流做富户)
科举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政治谣须信朝家重儒术,一时同榜用三人(同一场科举朝廷重用了三人)
社会谣只重衣衫不重人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取一个历史观点,并进行阐释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