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1 .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社会的实际代谢过程(社会转型过程)相对迟缓,而思想的代谢过程却来得格外神速,在西方原是差不多三百年的历史中渐次出现的各种思想学说,集中在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里狂泻而来。中国近代思想的无比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姿态,各种思想持续不断地展开论争,这又构成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突出特点。

——摘编自耿云志《中国近代思想简论——中国近代思想文库总序》

根据材料,选择中国近代两个阶级或思想流派,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选择的思想流派须与史实相吻合,论题正确,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2012年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

阶段政策
1949197819491956年:从城乡互助到发展城市工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建设根本方针。从1953年开始,中共中央确立了“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打破了“城乡互助”关系,转向“农业养育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城乡关系
19571978年:农村支持城市,城乡二元制度的巩固与加强1957年,《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首次提出“严格户籍管理”。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居民户口区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类,并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
1978201219792002年:城乡二元体制逐步“破冰”1985年,《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往”。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逐步改革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
20032012年:统筹城乡发展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2004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两个趋向”论断,提出现阶段要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发展战略

——摘编自年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城乡关系战略的演进特征及其内在机理》

请任选材料中一个阶段的整体或部分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城乡关系”,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完整,逻辑清晰。)
2024-04-20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社会大发展、大繁荣、大变革、大转型的时期。社会流行语40多年来的发展和变化,不仅是汉语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成为记录中国当代历史和社会变革的一种重要方式。

起止时间社会流行语流行语背景与社会相关现象
19781993包产到户、喇叭裤、中国特色、一国两制、合责企业、讲四美三热爱、女排精神、摸着石头过河、下海、小资政治经济发展宏观策略、树立社会道德规范、新的生活方式
19942009炒股、下岗再就业、韩流、因特网、选秀、草根、钉子户山寨、口红效应、非诚勿扰社会转型发展、日韩及港台文化潮流、经济危机
20102018正能量、顶层设计、新常态、获得感、工匠精神、供给侧、共享、有温度、流量、网红城市国家战略、经济转型、反腐、网络文化、城市抢人大战

——摘编自李京丽《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流行语与文化话语权变迁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流行语·时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棉布商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各进销环节已基本建立,形成了一个从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销售网(见下图)。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材料中提炼信息,概括一条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特征概括符合史实,理由说明充分。)
2024-04-01更新 | 7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同盛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第四次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版图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密不可分。纵观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版图的发展与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一1978年为第一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强调区域经济广泛的平衡促进与重要工业内移;19781991年为第二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以特区为改革开放的突破点,进而引中出梯度集约式的发展战略;19912010年为第三阶段,开始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进而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和东部反哺中西部的发展局面;2010年至今为第四阶段,强调的是贯通东西和串联南北的经济带与城市群建设,并以“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布局推动中国经济版图的边界向更广泛的国际领域延伸。

——摘编自周立群等《中国区域经济新版图》

从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阶段,运用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阐述这两个阶段经济版图发生的主要变化。(要求:明确列出两个阶段,史实与所选阶段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2024-03-02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省校际名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始皇采用的“皇帝”称号,仅仅是皇权专制的象征而已。如果要在制度上完全实现皇权专制,还是要假以时日的。在汉朝,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制约关系,曾经让很多治史者为之倾倒。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世家与帝王共治天下,保障皇权专制的制度架构和社会结构还没有完全出现。从汉朝到魏晋,皇权只能算是“相对专制”。在唐朝,尽管皇帝凌驾于政府之上,但唐朝的政事堂制度及门下省的封驳制度,只能说明唐朝皇权是“有限专制”。直到北宋,皇权才高度专制,时人形容当时的专制情况说:“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也。”明代以后则是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权力斗争在朝中围绕“内外朝”之争而展开,在朝外则围绕中央地方关系(内外关系)而展开。当然,并不是说有了郡县制,就马上有中央集权。郡县制仅仅是中央集权的制度化表现,还不足以揭示事实中的中央集权程度。中国的地域间差异太大,出于对皇权的渴慕,至少在宋元之前,做帝王梦的人不在少数,地方分裂力量由来已久,国家需要中央集权为统一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协调地方之间的关系,按照政治的逻辑来调动资源,按照集权的逻辑来配置权力,这说明中央集权与封建制一样,并不完全是个人意志的产物。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任一发展趋势,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写出发展的规律,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4-03-0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同盛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六次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概况
改车开放前革命性和劳动性成为道德模范的集中体现,这一时期评选的道德模范以工人、农民和军人为主,他们或是本职工作的佼佼者,或是被塑造成“高大全”的社会公德楷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国家道德模范的评选中,一改往日以工人、农民和军人为主的局面,出现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和知识分子的身影。到1989年,全国道德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评选活动以制度化的形式被确立,1995年,基本形成五年一次的评选规律
进入21世纪道德模范的职业身份涵盖了大学生、医护人员、教师、军人、运动员、专业技术人员等,道德模范评选向平民化方向发展,普通民众的占比逐年增多。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评选实行了“两审三公示”的评选公示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大国工匠等评选工作稳步进行,改革先锋、全国脱贫攻坚创新人物、“三八”红旗手评选、最美奋斗者、最美职工、最美志愿者……新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层出不穷。这一时期,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评选方式,网络媒体与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紧密相连

——摘编自陈瑶、吉卉《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模范评选机制的演进、特征与传承》


根据材料,自选一个阶段或整个阶段,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指的是人类社会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从历史上看,现代化进程发端于18世纪的英国等西欧国家,随后扩展到北美地区,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潮流。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为了追赶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也做过很多努力,但在当时主客观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为此,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规划。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脚步,现代化改变了国家落后的面貌,推动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是对西方现代化的重大超越,有着改造现代社会弊病的更高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现代形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摘编自中宣部理论局《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以“中国(或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1-2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其特定含义,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新因素在性质上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它们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然后引起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政治关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生相应变化,传统古代封建社会已经发生局部结构性变换。新生的先进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的未来,显示了社会的新走向,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赞成、质疑、修改等皆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4-01-26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为改变民族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探寻救亡图存道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及至中华民国成立,资产阶级政党蜂起,但没有一个是真正的革命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如同一幅壮阔恢宏的英雄史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不懈奋斗史,也是一部理论探索史,更是一部自身建设史。百年来,党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也是党不断加强自身政治建设,以维护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达到政治目标、完成政治使命的过程。党的政治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创与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发展与曲折、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恢复与转向以及新时代的成熟与强化四个历史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摘编自刘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发展,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发展历程特征的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所拟论题角度不得与材料中的角度重复,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