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221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今天中国的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方都在秦朝统一政权管辖下,并设有郡县加以统治。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继承秦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更加强大。汉朝在西域(汉朝以后对今中国甘肃敦煌以西地区的总称)置都护府,增设17郡统辖四周各民族,形成了包括今天新疆各族人民先民在内的疆域宽广的国家……经过秦朝的开创、汉朝的巩固与发展,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奠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政启动后,朝廷于1903年设立练兵处,管理全国练兵事宜。练兵处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练兵的政策文件。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军事学堂体系……设立了四级学堂体制。新政启动之初,朝廷募练常备军、续备军、巡警军。颁布了一系列军事建设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了新军制度。

——摘编自马雷《清末军事改革中的“师日”因素》

材料二: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摘编自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时候起,中国社会便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便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这是半个世纪前历史学家对中国近代史的一种解说。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发表论文,提出近代中国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这种“沉沦”和“上升”是同时并存的。这是历史学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又一种解说。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历史是“沉沦”还是“上升”?》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他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学者在谈到近代中国思潮演变时指出:在五四运动的前夕和初始阶段,启蒙没有立即被救亡所淹没。相反在一个短暂时期内,启蒙借救亡运动而声势大张,不胫而走。救亡把启蒙带到了各处,启蒙又反过来给救亡提供了思想、人才和队伍。二者相得益彰,终于给整个的中国造成了巨大的震撼。

不过,这种良好的情景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五四以后,中国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走的是这样两条路:要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参加革命斗争,救亡图存;要么继续从事教育、科学、文化等启蒙工作。……然而出于救亡、革命和战争的现实要求,在共产党所坚持的道路上,从其建党伊始到延安整风,都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中彻底否定无政府主义鼓吹的那种绝对个人主义,同时也否定了自由主义所倡导和追求的种种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属于资本主义启蒙思想体系中的许多东西。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疾苦压倒了一切,最终也压倒了启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救亡与启蒙”为主题谈谈你对该学者观点的看法。(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没收土地和建立苏维埃的第37号通告,明确一切土地于实行共有后,重新分给农民耕种,以县苏维埃政府名义发给土地证,旧时田契、佃约一概废除。1930年,闽西完成土地分配、焚烧旧地契和颁发土地证后,世代受尽地主剥削的劳苦农民手捧耕田证,跑到自己分到的土地上,唱起幸福山歌。

材料二 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把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租减息运动初步发动。1942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做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及其附件,督促各根据地认真执行,还规定了减租减息的三条基本原则,肯定了农民开明地主、富农的革命性,减租减息运动进入部分地区普遍深入阶段。

——摘编自《回顾中共土地制度》


运用所学相关中国近代史史实,从材料中提取两项关于土地政策的对比信息,并进行分析论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19-10-11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民族中学2019年高三一轮复习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孔子”之名的三层含义。一是指真实的孔子,即孔子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等。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即当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和视角来看待、理解、诠释和评价孔子及其所言、所行、所思时,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有关孔子的观念和形象。三是指纯粹符号化的孔子,即孔子之为孔子,不再是一种纯个人的私名,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们交流与对话、对抗与互动时共同运用的公共符号。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的相关知识,围绕“不同视角下的孔子形象”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期宋元明清“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后
形象特点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不畏强权,敢于抗争。斩妖除魔的正义化身,向现实妥协的悲剧代表,叛逆不羁的个人英雄。

——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7-11-25更新 | 245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