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三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司马光

材料四   



                    唐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什么变化?有何历史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两项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分析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三个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简要说明唐朝的繁盛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系。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请谈谈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2023-12-2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唐中叶,农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也有了初步的发展,这就使农村内部急遽分化,私家田庄获得了进一步的进展,土地兼并在迅速进行,均田制就在这种情况下逐渐瓦解了。……由于官僚、地主、僧侣等在永业、赐田、借荒、置牧等名义之下,分割去无数肥沃的国家土地,以致政府掌握的土地陷于枯竭状态;同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急遽增加,受田人数日益增多,应受田数额大大增加,更加使得均田的给受发生严重不足的情况。

——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首先计算州县每年所需费用和上交朝廷的数额,并以此数额向百姓征税,通过对支出的估量来制定收入的数额。无论主户、客户,都按现在的居地制订簿册;无论成丁、中男,都按贫富状况划为等级;流动经商的人,在所居州县纳税三十分之一,使他们与定居民户一同纳税,不能侥幸获利。定居百姓的赋税,在秋天和夏天两次征收。那些租、庸、调以及杂徭等全部省去,整个征税事务由度支统一掌管。

——摘编自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中叶均田制瓦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2023-12-1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商鞅时代起,秦的国力不断壮大,秦国战胜其他敌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公元前325年,当时的秦公称王,在此前后,一切大国的统治者也相继称王,这标志着当时周王室已经沦落到很低的地位。公元前309年,秦国设丞相这个新职位,丞相又分为左丞相(王以下的最高职位)和右丞相(次于左丞相的职位)。公元前256年,秦灭了周王室,但到此时,这个行动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摘编自【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材料二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摘编自顾炎武《亭林文集·郡县论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公元前4世纪后期至前3世纪中叶秦国力量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体现的社会政治发展趋势。
(2)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时期为例,谈谈你对材料二中顾炎武观点的看法。
4 .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自《通典》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云:“近场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曹魏的选官制度及特征。
(2)根据史料二,指出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主要变化。
(3)综合上述史料,谈谈对古代选官制度的看法。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投,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中国近代史“冲击——反应”理论。以下是费正清对该理论的解读:“西方是19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的发明者,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近代化”。

——《剑桥中国晓清史》

中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时间事件
19世纪前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95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98年维新变法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
19世纪40年代魏源编纂《海国图志》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20世纪初清末新政
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1905年革命派组建同盟会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864年阿古柏入侵新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865年
1875年
江南制造总局建立
左宗棠发兵新疆
1915年
1915年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新文化运动开始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919年签订《巴黎和约》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冲击一反应”模式的看法,(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3-12-31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自《通典》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曹魏的选官制度,说明其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及意义。
(3)综合上述史料,谈谈对古代选官制度的看法。
2023-12-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珍藏于镇原县博物馆。其上阴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

材料二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城西部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共一千一百多支。内容大部分是秦朝的法律及文书。从秦简中可以看出,秦朝的酷刑种类繁多,仅刑法的名称就有货、笞、耐、迁、宫、弃市等。还有不少条文是针对“隶臣”的。

——李伯钦《中国通史卷三秦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史料价值。
(2)历史上有一种通称叫“汉承秦制”。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汉承秦制”这一通称的看法。(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形成结论)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历史书中,宋朝可算是画上过浓重一笔的王朝。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对宋朝的评价大相径庭。朱熹认为“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今人陈寅恪先生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则认为“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更认可材料中的哪种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出自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被学者认定为传世的宋元话本。话本梗概如下:

故事发生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杨思温“因靖康年间,流寓在燕山(今北京),犹幸相逢姨夫张二官人在燕山开店,遂寓居焉’。燕山百姓“虽居北地,也重元宵。未闻鼓采喧天,只听胡笳聒耳”。这里虽不及东京元宵的盛况,也是“街上喧闹 “半是京华(东京)流寓人”。东京人有元宵夜插戴花朵的习惯,而燕山的女真孩童、女子头顶耳畔戴着葱、蒜做装饰;东京流行的娱乐方式“三棒鼓”也处处可见。杨思温在一位贵夫人的随从队伍中见到一女子,打扮“好似东京人”,疑其为义兄之妻郑意娘。他跟着对方来到燕山最大的酒楼秦楼。这里“似东京白樊楼一般,楼上有六十个阁儿,下面散铺七八十副卓(同‘桌’)凳。当夜卖酒,合堂热闹”。秦楼也有来自东京酒楼的跑堂(服务人员),杨思温从他们口中得知夫人“常常夜间将带宅眷来此饮酒”。杨思温就此打听到女子的居所,彼此相认。

材料二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写郑意娘被金人掳去,不甘屈辱,自刎而死。反映了妇女在民族压迫下的悲惨命运,讴歌了她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主题。总的看来,宋代话本中的优秀小说比较冖阔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尤其是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鲜明地表现了市民和其他下层人民的思想愿望,具有朦胧的民主倾向和反抗精神。

——杨忠《浅宋元话本及其价值与影响》


(1)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故事梗概中提取情节,指出它们所反映的两宋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并谈谈对该特征的认识。(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两个小说情节及对应的历史特征,对历史特征的概述和分析准确全面)
(2)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宋元话本的史料价值
2023-10-25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A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封信件,两份译文

1793年,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率团使华,以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弗兰西斯培林爵士致两广总督郭世勋信件的形式,将此事通知给中国。

材料一为该信英文内容直译,材料二为郭世勋上乾隆皇帝奏折所附此信之中译本。

材料一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十分遗憾。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中表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

材料二 “……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粤贸易,素沐皇恩。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赴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公选妥干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物产丰盈,我国王感激下尽。”

——以上材料均选自陈雍、熊燕军(信息传递与中国传统官僚的政治心理》


(1)比较上述材料,概括两份译文的内容差异。
(2)谈谈你对两份译文内容差异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