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史·食货志》云:“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受到宋朝的影响,宋朝周边的辽、金、夏和海外的高丽、日本、交趾均实行了铜钱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在东南亚,宋钱作为辅币被广泛流通使用。两宋时期经济发达,对外贸易鼎盛,亚洲海路贸易从而空前繁荣,而中国货币作为国际通货,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整合作用,从而形成东西方之间的国际贸易网络。

——摘编自崔落满《宋钱国际化程度考》

材料二

时期演变

18701914年间的古典金本位制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结算。

19291945年期间

金本位制无法维持,出现了不能兑换黄金的纸币本位制。

19451973年间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格局。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76年至今牙买加体系

浮动汇率制度改革、黄金非货币化、扩大信贷额度、增强特别提款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钱国际化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阶段特征,并分析影响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2 .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独具特色,其突出特点是“五千年”而“不断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各个氏族文化区既相互交流,又逐渐交融,为以后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共同奠定基础。

——丁季华《中国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说质疑》

材料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兴衰变革,是因阶级斗争和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发生的……既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调适性变迁,又有满足行政体制规范化需要的结构性变迁。

——摘编自甘泉、张海鹏、任式楠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根据考古发现,中国畜牧业始终在中国农耕区的周边地区,许多游牧民族逐渐被农耕文化所同化。随着农耕文化的扩张,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主体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付少平《中国古代农业生物资源的结构性特点》

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的历史进程还依然延续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实现局部统一或“大一统”的各王朝都以“中国”正统王朝自居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林文勋《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

材料三

   

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国”
结合材料和所学,以“五千年·不断裂”为题写一则短文,阐释中华文明“不断裂”的文化基因。(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2023-08-15更新 | 361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考(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长江三角洲一带,随着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和贸易,以及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处在交通要道或大中城市周围,许多是由村庄、集市发展而来的,市镇居民少则几百户,多则达千户。新兴市镇的专业性很强,松江地区市镇的特色是棉纺织业,城镇居民“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朱泾镇、枫泾镇“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房、商贾悉从之”,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很多市镇,无论就其规模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市镇中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市镇处在大中城市和农村墟集之间,促进了城乡的交流和繁荣,吸收了大量农村人口。大大小小的城市、市镇和集市构成了不同层次的市场,四通八达的商路又将这些市场联系起来,结成网络,遍及全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征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兴起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死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太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材料三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其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仕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初,刘少奇向党中央提出试办托拉斯的建议。1965年,刘少奇在听取托拉斯试办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办托拉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但都没有完整的经验,要我们自己创造。可以考虑托拉斯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人权、财权、物权全部统,工厂全部收;另一种是只统一计划、价格、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第三种是只管计划,安排任务,交流经验。恐怕几种形式都要有,只一种不行。总的目的,是要把经济组织起来。组织起来,就可以搞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对国家有利,对地方有利,对整个社会都有利。

——摘编自《刘少奇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少奇主张试办托拉斯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少奇主张试办托拉斯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战事稀少,社会环境较为安定。在此期间,南方逐渐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政权偏安一方,南方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此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已达到一定的发达水平,农业生产甚至超过北方。此外,自唐至宋元,状元的分布有明显向南推移的趋势。到了元代,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甚至开发前所未有、规模浩大的漕运和海运,也足见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和其影响力。

——摘编自商字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影响分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19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对宋元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023-09-08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0年,英国工业生产总额占世界的50%,以后虽因美国、法国和德国的兴起而比重有所下降,但直到19世纪后半叶英国仍处于世界工业、贸易、金融和海运中心的地位。1825年,英国废除了机器出口禁令。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了大量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从此,英国向各国提供各种机器设备,承包许多国家的铁路建设,并借贷给各国政府和私人,用来购置英国的机器和工业品。1870年,英国工业制造占世界的32%,采煤量占世界的 515%,生铁产量占世界的25%,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2012年到202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由 225%提高到近30%,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品中,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工业领域企业有73家入围。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力持续攀升,通信设备、工程机械、高铁等一大批高端品牌走向全球,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消费级无人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稳固。

——摘编自张辛欣《制造强国筑牢发展根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制造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制造业发展的共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大国制造业的认识。
2023-01-19更新 | 280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五)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材料   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的裴秀(223271)出身官宦,自幼聪颖。年轻时随司马昭征讨淮南,沿途注重考察和搜集地理资料,利用地形地物巧设妙计。后官拜司空,位列三公,得以查阅国家藏书,发现其中地图并不多,且“不设分率,又不考证准望,亦不备载名山大川”。在考订、勘正的基础上,裴秀完成了我国有文献可征的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呈现了从古九州到东汉十三州再到西晋十六州的区划历史沿革。书序中,裴秀提出“制图六体”说,即比例、方位、距离等绘制原则,足可见其在数学、几何学、物理学领域的造诣。据此理论,他将汉代用80匹缣绘制成的全国,《天下大图》按1:1800000的比例缩制成了仅有一丈见方的《地形方丈图》。

——摘编自张泽光《西晋地理学家裴秀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裴秀编著《禹贡地域图》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裴秀编著《禹贡地域图》所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文革”结束后,习仲勋到任广东,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广东冤假错案的情况,排除左倾干扰,落实干部政策。1978 年6月,习仲勋领导全省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打破思想僵化敢于实事求是的观点。习仲勋到毗邻香港的宝安考察,深感内地和香港的差距,萌发了广东改革开放的思想。在考察粤东三区时,习仲勋指出“对‘农’字要解放思想,放宽眼界;要大胆发展广东的特点,广辟生产门路,把经济工作做活做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习仲勋多次要求中央下放若干权力,得到中央的支持。广东省委建立蛇口工业区,开始兴办经济特区。1978 年秋,广东省逐步把价格放开,并在产品流通经营.上,实行国家、集体、联合体、私人多种经营方式。到1979年,广东省大幅度提高粮食等二十四种农副产品的计划购销价格;1980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始流通体制改革,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统购农副产品由117 种减少到25种。习仲勋的一系列措施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摘编自孙洪波《习仲勋改革开放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习仲勋在主政广东时期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习仲勋身上所体现的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