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北人南移,不仅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更是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加速了南方的开发……自从十世纪后,北方屡次遭到践踏,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北宋南渡,它标志着南方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我国经济中心也完成了南移这一过渡……高宗即位初年,南宋就开始采用“免耕牛税”的办法,来奖励农民归田,同时还进行了军屯、民屯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南方农业获得了大发展。同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王松苗《关于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二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海外贸易……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摘编自谢和耐(法国)《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从西汉中期到明初,一千五六百年之间,人口增长,不过一倍。明代中朝,估计人口已有一亿五千万人,明末则有两亿左右,二百余年间人口涨了一倍。较为保守的估计,则是由六七千万而八九千万而一亿余。明代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地区及河北地区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不仅中国人多了不少养生的资源,而且因其生长环境各有土宜,许多过去不能种植粮食作物的地方,也可以生产相当数量的粮食。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具体朝代与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商业方面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
2024-06-0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4—1980年,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1964—1970年为第一阶段,投资560多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8.5%。1964—1966年,以大西南为重点,据不完全统计,在西南、西北三线地区安排了300多项大中型项目;1960—1970年,以豫西、鄂西、湘西为重点的中南三线建设迅速展开,多数项目于此时期投产或大体建成。1971—1980年为第二阶段,投资1402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36.4%,建立四川化工厂、泸州天然气化工厂、湖北省化肥厂等大型化工企业。国家在三线地区累计投资2052.68亿元,修建了10条铁路干线,建设了约2000个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和基础设施,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汇集了50多万科技人才,初步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工业为核心、重工业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的战略后方基地。

----摘编自冯明、黄河《三线建设历史回眸》

材料二(下图)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线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开展三线建设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线建设的意义。
2024-06-0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高考历史【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测试卷(江苏专版)02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民初,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而剧烈的变动,新式的汉语词汇呈几何式增长,“英雄”概念也随之变迁。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士大夫惊呼保国、保种,国人对“英雄”的呼唤之声渐隆,并很快形成巨大的声势。首先,传统秩序崩溃之际,需要有智识和勇气兼备、为国家和公众利益不懈努力的精英式英雄人物引领现代国家转型;其次,中国要立足于万国之中,迫切需要凝聚共同体意识,强化民族认同,这使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谱系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项工程;再次,展现于近代中国人眼前的现代国家以“自由”“平等”理念为其底色,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自然也在中国催生出“人人皆可为英雄”的全新观念。由此,英雄不再是高高在上、超群脱俗的精英人物,而是每一个助力国家建设的平民英雄。

——摘编自赖静萍《从揽驭到召唤: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与“英雄”概念变迁》

(1)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英雄”一词的多元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雄”呼声渐隆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雄”一词的多元内涵对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影响。
2024-05-30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昌起义后六天,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毛泽东在会上发言,他说:“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先生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二   这是一次带有紧迫性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和他的翻译伍修权也参加了会议。在检讨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时,博古首先作报告……接着是毛泽东发言,他说,为什么会产生错误的军事路线?是因为错误地估计政治形势,过分夸大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革命力量的发展,忽视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除凯丰外,没有一个人站在博古这一边。

——摘自《杨尚昆回忆录》

(1)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紧急会议”召开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紧迫性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哪一会议,并概括这次会议给中国革命带来的主要影响。
(3)以上材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有哪些优秀品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3年发生在上海的苏报案是中国近代史一个极富影响力的标志性事件。章炳麟和邹容二人因在上海《苏报》上发表文章,撰写《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两书,被清政府认为是世所不容的罪行,原本“照律科罪,皆当处决”,但在外国势力把持的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的最终判决中,二人只是被分别判处两年和三年的监禁。

“苏报案”大事记


1903年6月30日起
先后进行了多次会审,主审是清政府官员、英国副领事,原告是清 政府,被告是章、邹等人。原告和被告都聘请了西洋律师。其间,清政府 多次试图要求引渡章、邹等人,未获列强驻沪领事团同意。

1903年8至9月
《国民日日报》大量转引外文报纸关于苏报案的报道,大部分都是 支持革命党或者有利于革命党的内容,

1903年12月9日
清政府官员判决章、邹二人“谋逆”罪名成立,永远监禁。英国副领事当庭否决拒不承认判决。其后,就监禁年限,中外双方多次协商未果。

1904年5月17日
各国领事一致主张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并提出将5月 21日作为最后期限,如果清政府不接受该意见,将释放章、邹二人。

——摘编自蔡斐《1903年:上海苏报案与清末司法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苏报案发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苏报案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经状况基本好转的任务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达到和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市场丰盈,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19536月,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使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从此,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摘编自林蕴晖、丛进等《1949-1976年的中国》

材料二   1978年后,中国逐步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改革目标由中共十二大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变为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过渡为十三大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中国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以来,政府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进一步深化为“使市场在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摘编自李扬、武力《中国经济体制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经济发展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因素。
2024-04-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元末明初的“江西填湖广”为发端,一直延续到晚清,五百年间,江西约两千万在册人口流出省外,并在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留下了至少一亿后裔。在这些江西移民中,工商人口占相当大的比重……如茶叶、苎麻、兰靛、木竹、油料等经济作物,制瓷、造纸、木竹加工、冶铁、烟火、夏布等手工业,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明人张瀚说:“(江西)地产窄而生齿繁,人无积聚,质俭勤苦而多贫,多设智巧技艺,经营四方,至老死不归。”

——摘编自方志远《赣商与江西商业文化》

材料二   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西商人在活跃了五百年之后迅速走向衰落并基本上在国内市场丧失了地位……到清中期,长期以来对山林的超量砍伐及开山造田所造成的后果开始明显,水土流失严重,赣江水运发生困难。几乎与此同时,运河的淮河—黄河段因黄河泛滥及改道而淤塞,南北水道被拦腰截断……鸦片战争以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开始渗入沿海地区。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开始兴办近代私人企业。

——摘编自方志远《地域文化与江西传统商业盛衰论》

(1)根据材料一、概况明清时期江西商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至民国时期江西商人走向衰落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宋朝祭祀南海神的歌辞:南溟浮天,旁通百蛮。风樯迅疾,琛舶来还。民商永赖,坐消寇奸。荐兹嘉觞,弭矣惊澜。

——摘自《宋史·卷一三六·乐志十一》

史料二   顺济王之威灵,南放于洞庭,北被于淮泗……以昭示王之神圣英烈不可不敬者如此。

——摘自《苏轼全集·文集·卷一二·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

(注:传说彭蠡湖(江西鄱阳湖)有神蛇,称“彭蠡小龙”,宋代诏封为“顺济王”,主要职能是保护长江行船安全)

史料三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神灵系统中,水上世界的江河湖海自有其神灵体系并有相应规格的祭祀。北宋时,东海神本庙设于山东莱州,南宋时改在浙江明州设东海神本庙祭祀。南海神祭于广州,唐代已封为广利王,宋代四次加封,且开始在国家祭祀体系中把海神与天地宗庙神灵同列。宋代对长江三元水府神加封王爵,赋予保佑航行和祈降雨雪的使命,官民祭祀活动大为频繁。一些原本是地方的护佑神如江南西路的田相公信仰被长江航行者信奉,在浙江会稽县原本是孝女形象的曹娥被赋予保护运河航行职责。宋代新创诸多护佑航行的神灵信仰如浙江嵊县显应庙、杭州顺济庙等,最为著名的是妈祖(圣妃)信仰,由起于福建莆田的民间信仰,因福建商人的传播而扩及沿海各地,被纳入国家祀典,封号从“崇福夫人”到“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不断加封,成为海洋专神。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水上信仰的神灵体系及其新变》

(1)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研究宋代水上神灵信仰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水上神灵信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交、会既行,而始直以楮(纸)为钱矣。夫珠、玉、黄金,可贵之物也,铜虽无足贵,而适用之物也。以其可贵且适用者制币而通行,古人之意也。至於以楮为币,则始以无用为用矣。举方尺腐败之券,而足以奔走一世,寒藉以衣,饥藉以食,贫藉以富,盖未之有。然铜重而楮轻,鼓铸繁难而印造简易,今舍其重且难者,而用其轻且易者,而又下免犯铜之禁,上无搜铜之苛,亦一便也。

——摘编自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材料二 马端临编制《文献通考》时,元代官修《宋史》尚未成书,而《通考》所记述更为详细,分析更为客观准确,其论断多为《宋史》所缺失,因此成为研究宋代历史的重要考证依据。正如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文献通考》“条分缕析,使稽古者可以按类而考。又其所载宋制最详,多《宋史》各志所未备”。马端临编纂《文献通考》,一是由于《资治通鉴》“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二是认为《通典》“不无遗憾”,“未有集著述之大成”,于是便“有志于缀辑”;加之家学的影响,取材于旧籍和当世学者的议论和朝臣的奏疏,遂成此书。他继承和发展《通典》开创的典制体通史之先河,弥补了唐玄宗天宝以后至宋宁宗嘉定以前的典章经制,并拓展了门类,从《通典》9门增为《通考》24考,分类更为科学,范围更为广泛,论证更加精密,影响更加深远。

——摘编自史彬彬《马端临〈文献通考〉及其经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端临的观点,并做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献通考》的进步之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实现工业化,必须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就需要一个周密翔实的计划。当时,朝鲜战争、国内剿匪和解放台湾的任务,也给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规定了一个有限的选择空间。“一五”时期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的 156个工业项目,实际施工的有150项,这些项目后来都成为我国工业的骨干企业。尽管新中国最初一段时间,照抄照搬了苏联的一些建设和管理经验,但仍然是注意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有些方面还有所创造。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98家央企的核心部分,绝大多数都是计划经济年代建成的。陈云在谈到四个现代化如何实现时曾明确提出,“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技术水平,应该来之于这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水平的技术骨干。”如果以 1952年和 1992年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起始和终止时间,那么,只要看看在这40年里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就会十分清楚在这个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朱佳木《正确认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坚定新中国的历史自信》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我国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贡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