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国的“边缘崛起”,大的方面来说,是周天子地位日益衰落的结果,是“时势使然”;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与秦国君主本身的政治理想有关,与秦国前后数位君主的善于用人有关,但是从秦国商鞅变法起采用法家的“耕战”思想作为立国之本来说,可能就已经种下了秦朝“兴也速焉,亡也忽焉”的种子。所以,秦国从崛起到统一再到失败,其中的历史教训是值得记取的。

——摘编自李进、张异《战国时期秦国统一中国再反思》


根据材料,任选一个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023-11-0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官吏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进入战国后,诸侯国君逐渐演变为集权专制君主,实行官僚制度。这套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其一,在官吏任免方面,突破“亲贵合一”“世卿世禄”的旧制。选拔官吏,或因军功,或由荐举、游说,或择自侍从养士。被任命的官吏多非贵族,“官无常任”,不得世袭。其二,以玺印符节作为官吏权力的象征和凭据。国君任命官吏时授予玺印,免职辞官时回收玺印。将帅统兵发兵,也须持有兵符。派遣使臣,则用国君授予的“节”,国君颁赐给官吏玺印符节,赋予官吏行使行政、军事、司法诸权以合法性。其三,严格实行官吏岁终“上计”。每年地方官须向国君呈报财政预算。国君采用合券制,年终稽查两片符券所载数目的盈亏。盈者升官受赏,亏者降职问罪,以督促官吏尽责尽力。其四,推广俸禄制。发放数额,依官职高低而有等差。俸禄取代封色,国君可随时任免或调动官吏。

——李治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1)概括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里的“监”是“掌监郡”的“监御史”。它隶属于御史大夫,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使地方官不敢欺骗和违抗中央。汉初,郡国并行,各郡没有设置监御史这个官职,但中央派人监察地方的作法继承下来。到汉武帝时,在全国置十三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刺史对上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对下主要监察郡守和强宗豪右,从其“周行郡国”可以看出,诸侯王也在督察之列。刺史以六条问事,形成“秩卑”“任重”的局面。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官,虽不是地方官,由于能控制地方长官,因而极易越权。随着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刺史(州牧)的秩位提高、权限扩大,刺史可以督察辖区内一切朝廷命官,有选举、劾奏之权,有权干预地方行政,又拥有领兵之权,事实上演变为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有的州牧、刺史甚至权位父子相袭,实际上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摘编自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地方治理体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影响。
3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年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蓬蒿藜藿”之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之野,以及诸侯国境之间的旷土隙田逐渐得到垦辟,出现“公田不治”的景象。春秋末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土地的让渡转移和宅圃的买卖,更是公然地进行了。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摘编自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2023-10-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书《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就是变,就是革除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文化和旧思想,创造富有旺盛生机的新制度、新文化和新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摘编自张美兰、陈佰江《回眸中国古代的改革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西北地区的一个蛮夷之国,并不为中原各国所重视,但是历经各代统治者的披荆斩棘,到秦孝公时期,已经有一定的实力和基础。同时秦孝公自己本人也是位有野心有抱负的君主,他成为君主之后,下令搜索奇人,能出奇法使国家达到国富兵强,也能在诸侯争雄的机遇面前抓住机会,称霸天下。

——摘编自曹惠《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浅谈秦国制度重建》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的作用。
2022-11-1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主的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德性修养,也就是为君要有君道,为父要有父道。对于治理国家,当政者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国家关键在于“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在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勤政既是臣下基本的政德操守,也是臣下应有的政治担当。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连续的政治组织方法:依据需要设置相关职位,责成各级官员任事,分清权责,尽量避免“言出法随”的现象。

——摘编自史庆春《从论语“问政”看孔子的德治思想》

材料二   商鞅将原有井田制,即土地归国家、诸侯宗氏所有,人民只是在井田上耕作,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并且规定人民可以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由各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

——摘编自赵燕霞李怡《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及其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变法之前。秦人尚武,私斗成风。商鞅在变法中引导人们杀敌立功、追名逐利,乃致达到“闻战而相贺”的地步,形成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局面。在秦人价值观中,伦理意识差,亲情和宗法观念淡薄,讲求功利的氛围浓烈。商鞅据此宣扬“国好力者以难攻,以难攻者必兴”的理论,而道德.知识则是有害无益的,指出要发展国家的实力,就要顺应民众“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的本性,以重刑厚赏的严密措施,把人民的力量集中到“农战”方面来。商鞅极力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新法实行后,“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在社会上普遍确立。

——摘编自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顺应和整合秦国文化传统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对秦国风俗的影响。
2022-06-14更新 | 535次组卷 | 9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化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革新的时代”“轴心的时代”。中华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确立;以注重对认识对象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在这一时期建构;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树立;士人集团在这一时期集结;“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期形成。

——摘编自汤一介《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建构》,

材料二   战国时代,社会动乱,礼崩乐坏,宗族“礼法”逐渐松弛以至瓦解;政归大夫、政出家门,甚至“陪臣执国命”的事件层出不穷。这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士的社会地位,士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他们成为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最早的、基本的成员。

——摘编自《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的成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士人阶层崛起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时期,军队的最高领导者是各国的国君,他有统率、指挥、命将权。这一时期没有常备军,专门的武官系统还没有形成,基本上还是文武不分制。军队的兵种主要有车兵和步兵,骑兵在一些诸侯国也出现。南方的楚、吴、越有水师,也称“舟师”。

战国时期,各国军队一是人数多,二是常备军已形成。“将门有将、相门有相”是当时文武分职的反映。将的任免权和军队的调动权都在国王手中。各国的常备军是军队的中坚。郡县征兵制是一种“耕战”兵役制,耕战相结合。各国军队以步兵为主力,骑兵的作用增大,战车的作用下降。水军在南方各国普遍建立,甚至秦国都建立了专门的水师。凡编户之民皆要服兵役,并参加战争,若战争需要,女子亦得服兵役。战国时期各国军队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并规定了奖惩条例,如商鞅在秦国制定的二十等爵,就是对有战功者的奖励制度,对逃避兵役的要加以惩罚。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军事制度的变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时期军事制度变革的影响。
2021-05-07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