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记·商君列传》云:“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这就是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商鞅认为农业、耕织是生产之本,而工商业则是末业。尤其是从商者不事生产,他们只是转贩农民生产的粮食、丝织品、布匹等,只会妨碍农民的利益。商鞅实行授田制后,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以保证国家有稳定的赋税来源和兵源。这直接关系到耕战政策的实施,所以他把“事末利”和“怠而贫”者同论,法律上治以重罪。法家的法,不但没有保护新兴的工商业者和农民的地位、利益,反而使他们的负担因严刑苛法而更重。严刑苛法、赋役加重再加上连年的对外战争,使农民更快地破产,以至于扩大了奴隶的队伍,使其成为秦末农民起义的同盟军。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实际效果。
2024-03-26更新 | 53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民勤县第一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人们已认识到水与土是农业的基础,“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宋国的农业灌溉条件也比较优越,宋国内有睢水、获水、汳水等水流,当时人们在睢水筑起堤防,旱时便可决水灌田。这些水流不仅有利于宋国的农田灌溉,也促进了水上交通的便利。

——摘编自新民《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经济》

材料二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西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说明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主要意义。
2023-02-1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国的祖先活跃在汧(千)水、渭水之间(今甘肃天水和陕西宝鸡一带),经常与西方的戎 族发生战争。商鞅曾评价说:“始秦戎狄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吕氏春秋•高义》 :“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狱,亲戚相忍。”在那些中原诸侯眼中,秦国与“夷狄” 并无二致。秦孝公在回顾此前秦国历史时,对此深感耻辱,发出了“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感叹。

汉初儒生贾谊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称商鞅变法后“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 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商鞅社会风俗改革的观点进行历史解释;或者就贾谊和司马 迁对商鞅社会风俗改革的评价阐述自己的看法。(二选一:思路清晰,理解正确,语 言表达规范)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387年,吴起投奔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宛城太守,一年后升任令尹。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阎斧的改革,具体措施有: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吴起推行变法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其变法的思想和理念,也间接地影响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摘编自冯海龙《吴起:一代名将戍边关变法改革求清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起变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吴起变法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国中期的商鞅,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以重法名世。在变法改革中,商鞅强调国家应采用重刑使人们守法以避害,还应用重赏吸引人们循法以逐利,刑的威慑作用大于赏,“先刑而后赏”。他注意到官吏犯罪的危害性远大于一般百姓,甚至会使百姓效仿其行,不守法度。因此,设置监察官吏的专职官员,明确各级官吏的权责,特别鼓励官吏间相互监督、检举揭发。他还注重培养人们主动守法的意识,树立和强化法律公平、公正的权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此外,商鞅要求法律条文须具体明确、通俗易懂,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扩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和广度。《战国策》赞叹道:“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其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编自隋淑芬、施建中《商鞅预防犯罪的思想》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法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法治改革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由于事实上利用的还是传统的模式,连坐制度既担负摧毁瓦解旧有制度的使命,又不得不借助于旧制度的力量谋求发展,这似乎是一种悖论。商鞅死而法不止,秦惠王重用兵家司马错、纵横家张仪、公孙衍等,吸收诸家主张,以连坐制为主的秦国制度得以继续优化。

——摘编自曹灿阳、方占勇《秦国连坐制度的因革与损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实施连坐制度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秦国的连坐制度。
2022-10-0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从事工商)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子收为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

材料三   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而一切改从汉制……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

——《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五   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一视同仁的态度,允许少数民族学习华夏文化,在朝为官,甚至招募少数民族军队。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开明。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回答,刘邦的措施使后来的中央政府面临怎样的威胁,及汉武帝时解决这一威胁的措施。
(3)据材料四,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介绍唐为稳定周边统治都做了哪些措施。
8 . 基于社会转型视角的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罗马的改革与战国变法都是由于社会阶级和权力结构需要重新组合而进行的重要改革运动。由于两者社会结构和各方面基础条件的不同,尤其是改革的推动力量有别,而使两者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对“人”及其生存的基本权利诸核心问题存在着本质性差异。古希腊罗马的社会改革,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平民的基本权利问题而展开;而战国变法,其核心则基本围绕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方面。

——摘编自杨师群《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

材料二   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商鞅是通过类似于军事的手段重构了政治秩序,而梭伦则主要是以平衡城邦内部不同阶层利益的方式缓和了公民集体内部的矛盾。商鞅改革使得秦人因为耕战而成为国家严密控制的对象,沦为了国家的奴隶。梭伦改革则将政治权利扩大到包括穷人在内的整个公民集体,提升了城邦公民的内部凝聚力,使得雅典公民成为了城邦的主人。

——摘编自贾文言《商鞅与梭伦耕战思想的比较分析》

材料三   在战国开始时,一种新型的国家出现了。在这个国家里面,国君掌握专制权力,大臣可以自由任免;同时这种官僚制度选任和提拔有才干者,淘汰不合格者。国家事务远较以前复杂,这就需要一批有管理国家本领的专家来行政,而不是任用只懂朝廷礼仪的绅士来做官。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罗马的改革与战国变法在运作过程中出现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与梭伦解决耕战困境方式的差异,分别说明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商鞅变法中推动秦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措施。
9 . 商鞅变法,既影响深远,又争议不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   荀子在参观秦国后,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人民敬畏官府、官吏忠于国家、士大夫舍私为公,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顺从于法制,颇有古风;而汉代贾谊则批评商鞅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 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颁布"分异令"后的家庭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颁布的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与贾谊对商鞅变法的态度及原因,并揭示评价的本质。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国初期,楚国领土最大。但是,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衰弱,楚悼王即位后,遭到魏、赵、韩等国进攻,无力抵挡。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宛(今河南南阳)守,把守北部边境,防御韩、赵、魏进犯。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根据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状况进行改革。他规定: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旧贵族迁移到荒凉的地区;精简无关紧要的官职,削减过高的官吏俸禄,集中经费用来训练战士;整顿吏治,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行义”而不计毁誉。公元前381年,楚国派兵攻魏救赵,大败魏军,引起各诸侯国的震惊。但就在这年,楚悼王病逝了。楚国旧贵族乘机作乱,乱箭射杀了吴起。

——摘编自米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起变法的背景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吴起变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