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二: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     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2)解读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
2023-10-0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轼对于商鞅变法可以很快使国家富强起来,虽不否认,但认为这样的政策法令太过倾向于国家利益,民众却未必能得到多少实惠,特别是在变法初行阶段,会让民众不理解或超过其承受程度而产生怨怒与抵触;并且变法措施重利而轻义,推行峻法酷刑而弃用道德教化,“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卒以此亡”。苏轼进而在《商君功罪》一文中提出了“故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的观点,认为追求富国强兵而没有很好顾及民众的舆情与实惠,即使夺取天下,也会很快丢失。

——摘编自杨胜宽《苏轼与郭沫若对商鞅评价的分歧及其原因》

材料二   秦自孝公以后至于始皇,相传六代,沿守着商君的法制,奖励耕战,勤俭建国,发愤图强;又加以得到地理上的形势,居高临下,俯瞰着东方六国,远交近攻,进行蚕食……因此,秦虽变法最迟,而却收到了最大的成功,变法以后仅仅一百三十年,在秦始皇的手里终于完成了统一全中国的大业,同时也完成了此后统治全中国二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的大封建局面。

——摘编自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代序》


(1)据材料一,归纳苏轼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观点产生的现实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说明郭沫若高度赞扬商鞅变法的理由。综合两则材料,概述影响历史解释的主要因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部分中小奴隶主,开始改变生产方式,允许奴隶在土地上劳作,交出大部分劳动产品,自己可以留下一部分产品,这便形成了封建的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模式,满足了生产力的发展的新需求。部分奴隶主和奴隶,实现了地主和农民身份的转移。……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些地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为自己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扫清障碍,进而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取消奴隶主的世袭特权,这便成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根源。

一一摘编自刘焕曾、张文喜《新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变法既成功地将古老的族姓宗法政治体制转化为王权直接统领下的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体制,使君主集权下的新的阶级分层有序化;同时又在富国强兵的基础上,以强兼弱,西周时千邦林立的分散局面被十几个强大的邦国并立的局面所代替,而“诸夏”也在这种时代的进程中逐渐凝合为具有利益共同性的“华夏”(汉)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战国时期变法议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时代变迁与历史认识】

材料一   苏轼对于商鞅变法可以很快使国家富强起来,虽不否认,但认为这样的政策法令太过倾向于国家利益,民众却未必能得到多少实惠,特别是在变法初行阶段,会让民众不理解或超过其承受程度而产生怨怒与抵触;变法措施重利而轻义,推行峻法酷刑而弃用道德教化,“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卒以此亡”,苏轼进而在《商君功罪》一文中提出了“故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的观点,认为追求富国强兵而没有很好顾及舆情,即使夺取天下,也会很快丢失。

——摘编自杨胜宽《苏轼与郭沫若对商鞅评价的分歧及其原因》

材料二   秦自孝公以后至于始皇,相传六代,沿守着商君的法制,奖励耕战,勤俭建国,发奋图强;又加以得到地理上的形势,居高临下,俯瞰着东方六国,远交近攻,进行蚕食……因此,秦虽变法最迟,却收到了最大的成功,变法以后仅仅一百三十年,秦始皇就完成了统一全中国的大业,同时也完成了此后统治全中国二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的大封建局面。

——摘编自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代序》


(1)据材料一,归纳苏轼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观点产生的现实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说明郭沫若高度赞扬商鞅变法的理由。
2023-08-30更新 | 24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指出:“欧洲日本封建灭而民权兴,中国封建灭而君权强。”所谓“君权兴”者,即指以君主为中心的社会等级系统中的君主专制权力,而等级爵制则是实现君主专制权力的有效工具之一。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与奖励军功密切关联,但不仅仅是一种按功行赏的奖惩制度,更可视为通过等级体系对社会及全体民众实施严密监控的控制系统。“民之爵也,生以为爵位,死以为号谥”。凡秦国民众,只要取得“官爵”,均享有与地方官吏分庭抗礼的政治地位。“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

——摘编自王宝萍《浅析商鞅变法建立的强制性社会控制系统》


(1)据材料试从制度建构角度概括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国二十等爵制的影响。
2021-11-18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6 . 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
(3)结合所学,从社会转型视角,谈谈商鞅变法的影响。
2021-11-1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宿迁青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主的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德性修养,也就是为君要有君道,为父要有父道。对于治理国家,当政者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国家关键在于“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在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勤政既是臣下基本的政德操守,也是臣下应有的政治担当。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连续的政治组织方法:依据需要设置相关职位,责成各级官员任事,分清权责,尽量避免“言出法随”的现象。

——摘编自史庆春《从论语“问政”看孔子的德治思想》

材料二   商鞅将原有井田制,即土地归国家、诸侯宗氏所有,人民只是在井田上耕作,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并且规定人民可以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由各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

——摘编自赵燕霞李怡《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及其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2022-10-1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从泾阳迁都栎阳后,在与魏国的一系列战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完成了迁都栎阳以稳定秦国的任务。但是若再扩大对东方的战争,须东出函谷以争天下,“南临渭水,北倚九峻,左挟崤函,右控陇蜀”的咸阳成为都城的理想场所。且无论是栎阳还是秦宗庙所在的雍都都是宗族奴隶主集团盘踞之地,不便于新法的迅速推行,因此“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成为大良造商鞅改革的主要举措之一。公元前350年秦正式定都咸阳,商鞅第二次变法随之展开。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天子致伯”,次年“诸侯毕贺”。咸阳不但成为当时秦国的中心,同时也成为全国著名的大都市。

——摘编自王果然《秦迁都与强盛之关系研究》


(1)据材料,概括商鞅推动秦国迁都咸阳的主观动机。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迁都咸阳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营建都城咸阳的深远影响。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宗族集团或异财,或共财,或异财共财相结合。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是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秦的分户政策自商鞅变法开其端,秦简《封诊式》“封守”条记一个士伍甲家,亲属共四口人,除甲夫妻外,没有已婚成年男子,有一大女子,还特注明“未有夫”。这说明秦子辈成年尤其已婚大抵是要出分另立门户的。商鞅第二次变法提出:“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对于这项改革,商鞅说:“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禁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商鞅变法,独立的同时也是分散的个体小家庭成为社会政治的出发点,在一定范围内的家际关系也由原来的充满血缘情感而变为浓重的地缘社会政治色彩,族类意识淡薄。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前后家庭形态的变化。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对秦家庭形态变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