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中期,秦国虽拥有广大的土地,但要发展农业生产却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商鞅从秦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使三晋之民的“徕民”政策。为实现这一政策,商鞅对迁入秦国的农民不仅赐予田地和住宅,并免去他们三代的徭役,不需要他们当兵打仗,只要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业生产。当时的秦国家庭还保持着几代同居的习俗,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就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以及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措施通过加强劳动者在各自生产领域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阡陌原本是以井为单位的封给贵族领主们的封疆。这些贵族领主们把封地死守起来,使之成为谁也无权过问的独立王国。他们的封地是世袭领地,既不出卖也无人敢购买。“开阡陌”就是打开了领主们的封疆,使得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可购买到土地或通过军功爵得到土地,这就发展了地主阶级经济。“平赋税”剥夺了贵族领主们不课不纳的特权,让他们也担负国家的赋税。而国家把从贵族领主那里收到的土地,赏赐给有功将士,使有功将士奋勇作战,努力生产,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摘编自宋青林等《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及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2023-11-2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稷下学宫时期,人们开始调和儒、法的积极成果,以儒家“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的基本理念为本位,将儒家的礼治主张同法家的法治主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提出了礼主刑辅、阳儒阴法、王霸并用的政治模式理论,使礼与法这两种基本的治国手段由过去的排斥对立变为联手互补,这种儒法互补的政治理论模式在荀子那里得到了最终完成。

——摘编自白奚《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部分中小奴隶主,开始改变生产方式,允许奴隶在土地上劳作,交出大部分劳动产品,自己可以留下一部分产品,这便形成了封建的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模式,满足了生产力的发展的新需求。部分奴隶主和奴隶,实现了地主和农民身份的转移。这些地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为自己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扫清障碍,进而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取消奴隶主的世袭特权,这便成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根源。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学术思想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必然性。
2022-12-14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认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者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入三十县。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涉及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变法的这些经济措施。
(3)根据材料一、三,分别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提出担任官职新的条件,并简述两者的共同作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主的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德性修养,也就是为君要有君道,为父要有父道。对于治理国家,当政者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国家关键在于“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在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勤政既是臣下基本的政德操守,也是臣下应有的政治担当。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连续的政治组织方法:依据需要设置相关职位,责成各级官员任事,分清权责,尽量避免“言出法随”的现象。

——摘编自史庆春《从论语“问政”看孔子的德治思想》

材料二   商鞅将原有井田制,即土地归国家、诸侯宗氏所有,人民只是在井田上耕作,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并且规定人民可以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由各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

——摘编自赵燕霞李怡《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及其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含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意义。
2021-10-16更新 | 198次组卷 | 30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战国法家代表人物李悝主张“尽地力之教”,就是要让农民“勤谨”耕作,争取好的收成。他认为田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为了提高农业产量,李悝主张种植要多种经营,有的作物受灾害,其他作物还可以收获;耕要用力深耕,除草要勤,要锄几次:收获时要像防备盗寇那样迅速有效以免遭受损失。为防止“籴甚贵伤民(非农业居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李悝创“平余”法。把年景分为:上熟、中熟、下熟、正常、小饥、中饥、大饥7种:计算出7种年景下,一户耕田百亩的个体农民的收入,制定出在大熟、中熟、下熟了种年景下向每户农民收购粮食的数量,而后在大饥、中饥、小饥年景时把这些粮食平价粜出。这样便收到“虽遇饥性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成效。李悝由于把以上政策“行之魏国”所以魏国“国以富强"。

——摘编自趣历史《重农抑商的当代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国李悝重农措施的内容及其影响。
2021-03-2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管仲兴齐,用的是商人的办法。管仲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每乡有两千户,以此计算,全国有专业军士三万人,工商臣民一万两千人。此外,在野的农户有四十五万户。管仲规定,鱼盐可以自由出口,关隘只登记不征税。齐桓公多次与管仲切磋富国之策,齐桓公提出对人口、房屋楼台、六畜征税,管仲一一否定,并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在具体办法上给出简单的七个字:“唯官山海可耳”。管仲还认为,“若岁凶旱水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故修宫室台榭,……,以平国策也。”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管仲变法》

(1)根据材料,概括管仲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经济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