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战国至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次大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最终建立起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形态,为以后大一统专制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柳宗元《封建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概述该时期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周、秦、汉初“有天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用一句话阐明作者所论周秦之失之所在。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为法家先驱。拜齐国上卿(丞相)四十余年,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子》里多处出现“市”字,例如,《管子·问第》就指出,“而市者,天地之财具也,而万人之所以和而利也,正是道也”,说明物价是不断围统一个稳定价格上下波动,市场自有其内部机制进行调节,政府不能强行干预。《管子·国著》则提出“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认为虽然市场具有自组织的功能,但政府调控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参与经济既可纠正市场失灵,又可带来财政收入,减轻人民税收负担。《管子·轻重甲》中指出,“故为国不能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鼓励齐国境内和诸侯国之间的商品流通,并采取了设立市场、减轻关税、提供服务、发展外贸等四大政策;同时,他还利用黄金与刀币间的兑换比率,即现代意义上的汇率,通过本币贬值拉动出口,聚敛财富。

——摘编自宗良、饶馨怡、武岩《管仲经济思想及其对现代经济理论创新的启示》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析管仲的经济思想。
2024-06-0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联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三: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现象。
(2)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孔子孟子墨子(民)本文化的内容。
(3)根据材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影响最深远的变法运动,并概括其影响。
2023-10-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建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其中,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孙鞅(注:即商鞅)遂应召入秦,以“霸道”说秦孝公,陈述改革主张。遭守旧派反对,认为“智者不变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公孙鞅则主张“圣人苟可以强国,不乏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辩论结果,公孙鞅最终胜利,得到了孝公的赏识与重用,开始推行变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摘引自荀子《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变法的特点及影响。
2022-02-24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高级中学等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返校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代王朝把注重基层治理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把秦国引向了日益发展壮大,最后统一全国的道路。商鞅还注重对秦国文化传统的改造与整合,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制订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乘势而行,借势而进,因势利导,是商鞅变法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宁静而安定的小农社会秩序已被打破,农民弃耕从商的事很常见,如南宋初,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客户没有田产,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一些地方,由于“主户少而客户多,口尤难记”,连户口登记都出现困难。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更多,任何人都可以流入,商人、佣工、流民,如建康府曾为“留都之地,四方失所流徙之民,往往多聚于此,皆无作业”。宋代社会因其显著的开放属性与商业属性,而呈现出远远强于前代的流动性与活力。

——摘编自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材料三   明清时期,乡规民约受到统治阶层的高度关注。明成祖朱棣时期一度以国法的形式颁布乡规条例,赋予乡规民约以法律地位。清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下,乡约完全沦为国家控制农村基层的工具,失去了原有的乡民自治内涵……历史上的乡规民约表面上源于乡土,在实际制定过程中却并无底层农民的实质参与,都是在地方精英(地主士绅)的主持下,以儒家伦理为基础,以维护封建宗法礼教的伦理纲常为目的所制定。尽管如此,乡规民约的内容仍然以淳朴民风、发展生产、维护治安、稳固秩序为主体,是古代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规范。

——周铁涛《村规民约的历史嬗变与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商鞅变法中“重功利而轻伦理”的政治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从社会关系和基层治理角度,分析宋代呈现出“远远强于前代的流动性与活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乡规民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封建时代加强基层治理的主要目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认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者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入三十县。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涉及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变法的这些经济措施。
(3)根据材料一、三,分别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提出担任官职新的条件,并简述两者的共同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悝说:“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此外,他还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李悝还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自由开垦土地,提倡在一块土地上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要求农户在住宅周围栽树种桑,充分利用空闲地扩大农户农副业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在粮食生产上,实行“平籴(di)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作为储备,使粮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制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他改革军制,精选武士。中选者免除全家徭役,并奖给田宅。“魏用李克(即李悝),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

——摘编自《史记·平准书》《史记·魏世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李悝变法的主要措施、简要评价李悝变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