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又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认为统治者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持。统治者要想获得民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发展。

材料二   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那么就必须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为配合农战的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前551—前479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周游列国,到处游说诸侯,晚年回到了鲁国从事讲学。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这一口号的提出不仅使“私学”走向了兴盛,而且为战国社会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孔子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听多看,有怀疑的地方不轻易下判断,要持存疑态度。同时孔子还主张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做到“不耻下问”。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主张。面对学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培养目标上,他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在我国教育史和选官制度变革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鉴于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国际学术界尊其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

——摘编自朱邵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在雅典创办过阿加德米学院。在教育作用方面,他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卫国者的保证。他认为教育在改造人性上也有着巨大的威力,因此他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经过教育的培养的精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最终成为统治者。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精英”教育,应该从第一、二等级中选出最优秀的年轻人进行学习。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启发诱导,他认为,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过的人也能自觉地推导出数学、几何等公式。柏拉图以上的教育理念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陈桃兰《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当下教育的建议。
2023-04-21更新 | 370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认为,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是改善公民的灵魂,使他们有知识和教养,过理性生活,追求善。他从来没有论述过权力的归属、制约与平衡等问题,而是将政治完全的伦理化,寄托于个人的善和美德。孔子的政治思想与苏格拉底相似,不同的是,孔子是将日常生活中的伦理推而广之到政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就是其中的典型论述。

——摘编自汤雪菲《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德治思想分析》

材料二   “我中国之哲学史,凡哲学家无不欲兼为政治家者,斯可异已!孔子大政治家也,墨子大政治家也,孟、荀二子皆抱政治上之大志者也。汉之贾、董,宋之张、程、朱、陆,明之罗、王无不然。”

——摘编自王国维著,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

材料三   “只有希腊的哲学流派扶植了一种不受任何经典束缚、不受任何俸禄利益制约,仅仅为培养希腊‘绅士’(集善、美于一身的有教养的人)服务的纯粹的俗人教育。”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政治思想产生的背景,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政治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对后世中西方知识分子的影响。
2023-02-10更新 | 47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虽“罕言利”,但他不排斥“利”,且表明在“义以为上”的前提下,可追求合理的利益与财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主张“以义制利”,认为财富分配不均匀是导致纷乱的根源,“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同时代的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强调“所谓财富,如其所有者不是公正、有德性的,即不能称之为财富”,懂得“以德生利”才是长久之道。在财富分配的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公有制”的原则。在理想国中,国民谁也不能拥有私有财产,统治阶级——哲学家和武士“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能够拥有“金和银以及凡希望幸福的人们常有的一切”。柏拉图同时强调精神财富的重要性,物质财富仅是一种下等财富。

——摘编自朱晨蕾《孔子与柏拉图财富论之比较分析》


(1)据材料概括孔子的财富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据材料比较孔子与柏拉图财富观的异同,说明他们的财富观对当今社会具有的现实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之后出仕为官,当时从事的是“季氏史”,也曾做过“司职吏”。后来先后在鲁国、齐国等地做官,其从政生涯的巅峰是出任鲁国大司寇。公元前498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另谋仕途。十四年后,在其69岁时返鲁,从此专行教道直至老死。孔子的思想后来被其弟子辑录成《论语》一书。

——据《史记孔子世家》译编

材料二   苏格拉底经常在街头演说阐述自己的思想。他相信,关于人类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们提出问题,并指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还说“美德即知识”,但他强调道德不是那种可以真正教授给你的知识,真正的知识是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由于他善于刺激人们独立思考,被称为“牛蛇”。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府处于死刑。苏格拉底的思想后来被其弟子记录进《理想国》《裴多篇》等书中。

——戴维罗比森《伦理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周游列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在传播上的异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编撰的《尚书》中所记录的君王,都是被儒家所认定的“明君贤王”。《尚书》中记录了上古“明君贤王”在选任继任者时,是通过大臣举荐并经过多年考察其德行和才能是否符合条件,才能最终确定下来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认为城邦的治理是复杂的艺术,因而对统治者的政治、文化、才能、品德等方面,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城邦的统治者属于第一等级的公民,统治者的灵魂是由黄金构成的,具有智慧的美德。古希腊城邦是基于社会分工合作,理想国中各阶级具各各自的美德,不相僭越,城邦就达到了“正义”。

——摘编自许天蓝《论(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兼与(尚书)政治理想之比校》等

材料二   《唐律疏议》浸染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体现”法自君出,权尊于法”的原则。法律“出于礼则入于刑”“德主而刑辅”,“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谋叛、不孝、不睦、不义等等被纳入到刑法体系中去了。中国古代法律所及之处大多与国家有关。

罗马统治者也够分到制定了旨在保护以皇帝为首的国家利益的公法和旨在保护自由民个人利益的私法。而私法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摘编整理自《唐律疏议》,张锐智《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与孔子相通的政治理想。简析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法律文化与古罗马法律文化的不同。并说明二者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0-07-03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八)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东方与世界的对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作为一名附带而为的教师,他取得了永垂史册的成功。他的教导和他个人的品格都记录在《论语》一书中。……苏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主要代表,当时腐败的政治和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使他深为忧虑。他永无休止地和朋友们谈话,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考查一切已有见解。他坚持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或绝对美的观念。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乾隆(1711-1799年)与华盛顿(1732-1799年)是同一个历史时代中西世界权力巅峰的两位名人,但两人的现代性和对后世的影响却大不相同……当乾隆帝去世时,没有一个人会料想到,帝国盛世的幻象将在短短的四十几年后就被击破。在地球的另一端,乔治·华盛顿去世的时候,留下的是另外一份遗产。

——据严明《中西文化风物志》、吴晓波《乾隆与华盛顿》整理

材料三   “新加坡的成功的确是个奇迹,这里没有被外国殖民,没有当谁的附属国,或被某大国专门扶持。新加坡人是靠自己振兴了国家,这在全世界非常罕见,新加坡的经验比日本更能让中国受益。”

——197811月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时与李光耀的谈话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交流方式及思想主张上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概述孔子所处的另一个“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生活准则”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指出乾隆统治时期的中国面临怎样的盛世危机,从社会性质巨变的角度指出“帝国盛世的幻象”“被击破”的表现,并说明华盛顿留下的具有“现代性”的“遗产”主要指什么。
(3)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新加坡和中国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你以“文明在包容互鉴中向前发展”为视角,结合材料三与所学,任选一国阐释其原因。(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末期,礼包括贵族交际中的礼节及贵族婚丧嫁娶等的典礼。当时儒者依靠襄助这些典礼和教授仪文为生,“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说:“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如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孔子及弟子将当时的交往礼仪和各种典礼整理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礼》。他传承古典文化的原则是“述(记述)而不作(修改),信而好古”,但在传承礼的细节上偶有取舍,例如冕,古礼用麻,时人用丝,孔子遵从民众习惯,因为当时用丝廉价;又如古礼臣拜君于堂下,而当时臣拜君于堂上,孔子采用古礼。孔子传承礼的指导思想是“忠恕”,“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忠”的意义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意识。六经中,《礼》是孔子常讲和弟子必修的。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1)据材料,概括孔子重视礼的表现,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时代背景,评价孔子对礼的传承。
2022-02-20更新 | 32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022高三下·上海·专题练习
名校
9 . “轴心时代”之文明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山水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之处。按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轴心时代,从时间跨度看,大致相当于我国________时期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中华文明E
古印度文明D
古希腊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2)轴心时代文明多元并存。按示例,将下列示意图字母所示范围与表格中的文明区域相匹配。(填写字母)

(3)中华文明和古希腊文明是轴心时代中西方文明的代表,依据提示填写表格。
比较范畴轴心时代的古代中国轴心时代的古代希腊
地理环境大河流域、土壤肥沃、雨量充沛
经济方式商业、航海业、贸易业发达
政治特征以雅典民主为代表的城邦政治
文化建树学派众多、百家争鸣


阅读下列轴心时代中西方思想家语录,回答问题。

“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善是一切行为的目的”。

——苏格拉底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选自《论语》


问题:
(4)概括上述中西方思想家的主张。结合他们所处时代背景,简析形成各自思想的原因。
2022-03-12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二轮拔高卷7-【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卷专用)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497年,孔子带着自己的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奔卫国。卫国大夫莲伯玉,以贤德闻名于诸侯,孔子与他相交甚厚。卫国人子夏、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们在卫国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们的称扬,使孔子在卫国的知名度不亚于在鲁国。孔子弟子子路还试图和卫灵公建立联系,使孔子得到重用。

后来孔子又到过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但均未得到重用。虽然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可孔子依然自信极坚,毫不动摇。他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公元前484年,在外颠沛流离十四年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和文献整理等工作方面。

——摘编自李甫云《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先奔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周游列国先奔卫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周游列国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