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关于尧舜禹禅让问题,孟子认为“昔行,舜荐禹于天,十年有七,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韩非认为“舜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其君者也”。二人认识不同主要源于各自
A.阶级立场B.政治思想C.历史视角D.史料选择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独在于主,则群众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
马基雅维利“军队和法律是权力的基础,君主应当大权独揽,注重实力,精通军事。”
孟德斯鸠“假如有一个君主,不但毫不使人民生活幸福,反而加以蹂躏和摧残,于是人民服从国君的基础立即丧失”“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梁启超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请以“君权”为主题,任选以上两则史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时代背景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所示为孟子和墨子所讲的“义”的相关解释。据此可知,二者都(     
人物相关解释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认为“义”所代表的道德价值高于自己的自然生命
墨子“天志"有如轮人之规,匠人之矩,而“义果自天出矣”。认为“义”是衡量天下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A.推崇“义”的价值B.以"义"划分社会等级
C.主张以"义"谋利D.将“义”作为人的美德
4 .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认为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在“利”上;道家认为人的本性为自然性,社会性是自然性的异化表现;儒家认为道德是人们生活的最高层次,礼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这说明先秦时期
A.人的属性成为讨论点之一B.人们主体意识觉醒
C.唯物主义的思想已经形成D.思想领域多元开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认识和评价商鞅变法时要注意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 贫则重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商君书·弱民第二十》

材料二 商君假孝公之势,变法于秦,其不朽之功,众口皆碑。法家之理论,实绩卓著,不仅促成强秦之一统,且亦支撑我国封建帝制达二千余年。方今中华共和,荡涤积秽,崇尚法治,然世人多道西方之法,殊不知商、韩已倡此二千年矣。数典忘祖,得无傎乎?

——陈奇猷《商君书·前言》(1990 年)

材料三 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努力。……法家的富强之路是建立在国富民穷、国强民弱的“零和博弈”之上的……法家“崇公抑私”的观念导致“公”对“私”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

——彭新武《法家精神:价值与缺失》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商君书》中的“治民方略”,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富国”“强兵”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三,概括两者评价商鞅变法和先秦法家的异同。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指出今人评价商鞅变法时存在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