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先秦诸子的治国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大国,若烹小鲜。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君者,民之原(源)也。原(源)清则流清,原(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材料三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材料四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1)依据四则材料,依次回答材料中涉及哪些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并概括出他们的治国主张。
(2)战国时期,秦国推崇哪一家的学说?据史料及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2023-10-1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君者,民之原(源)也。原(源)清则流清,原(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材料二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材料三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材料四   治大国,若烹小鲜。


(1)分析指出以上四则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并概括出他们的治国主张。
(2)战国时期,秦国推崇哪一家的学说?据史料及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关于尧舜禹禅让问题,孟子认为“昔行,舜荐禹于天,十年有七,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韩非认为“舜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其君者也”。二人认识不同主要源于各自
A.阶级立场B.政治思想C.历史视角D.史料选择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独在于主,则群众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
马基雅维利“军队和法律是权力的基础,君主应当大权独揽,注重实力,精通军事。”
孟德斯鸠“假如有一个君主,不但毫不使人民生活幸福,反而加以蹂躏和摧残,于是人民服从国君的基础立即丧失”“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梁启超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请以“君权”为主题,任选以上两则史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时代背景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材料二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述史料反映的两派治国主张?
2021-04-1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中外历史纲要上)-1.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在子产公布法律23年后,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该国法典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是新势力在晋国取得政权后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铸刑鼎”公布法律,从形式上看,与先王“不为刑辟”的传统不符:从内容上看,与西周以来的“礼”相违背。因此,遭到叔向、孔子等人的抨击。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司所垄断。公元前494年,当时罗马同邻近部落发生战争,而罗马平民拒绝作战,带武器离开罗马,史称“平民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贵族被迫承认了平民选举保民官和召开平民大会的权力,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公元前471年,平民大会获得特里布斯会议(ComitiaTributa)称号,但其决议仅对平民有效。公元前454年,罗马成立一个由贵族和平民构成的十人立法委员会。前451年,十人立法委员会颁布了一部法典,并刻在10个铜袁上。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


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请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春秋时期郑国的“铸刑书”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差异,并完成以下表格。

“铸刑书”《十二铜表法》
背景(1)经济:        
(2)政治:①        ②贵族垄断法律③        
(3)思想:        
经济:商品经济发达。
(4)政治上:        
目的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稳定社会秩序。贵族:主导法律的制定,维护自身的利益。
(5)平民:        
性质新兴地主阶级于奴隶主阶级斗争的产物,具有封建色彩。(6)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的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贯彻执行。(7)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所示为孟子和墨子所讲的“义”的相关解释。据此可知,二者都(     
人物相关解释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认为“义”所代表的道德价值高于自己的自然生命
墨子“天志"有如轮人之规,匠人之矩,而“义果自天出矣”。认为“义”是衡量天下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A.推崇“义”的价值B.以"义"划分社会等级
C.主张以"义"谋利D.将“义”作为人的美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材料二: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并概括其性质。
9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这些主张的着强点都在于
A.增强诸侯国实力B.君主权力C.社会秩序D.个人价值
10 .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认为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在“利”上;道家认为人的本性为自然性,社会性是自然性的异化表现;儒家认为道德是人们生活的最高层次,礼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这说明先秦时期
A.人的属性成为讨论点之一B.人们主体意识觉醒
C.唯物主义的思想已经形成D.思想领域多元开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