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表是西汉高祖至宣帝年间官员文化出身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时间法家儒家道家其它及不可考者
高祖—武帝初年45.9%5%13.5%约35.6%
武帝初年—宣帝末年25.5%45.1%很少约29.4%

A.政治统一日益加强B.官僚体制发生异化
C.诸子百家文化没落D.官员群体出身多元
2021-11-18更新 | 356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考原创猜题预测卷历史试题
2 . 改造儒家思想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是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所示是两汉时期儒学名师和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在公卿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据此可知,两汉时期
A.官吏政治素养明显提升B.儒学社会化进程加速
C.儒学服务选官功能凸显D.学校教育以儒学为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儒家经典著作《孝经》(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之一)前六章的内容是: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庶人章第六。这说明《孝经》
A.将孝道与忠君联系起来B.有利于维护社会伦理和秩序
C.重塑了周礼的等级序列D.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5 . 如图为《史记》所载黄帝世系。这一记载
A.出现时间较晚其真实性不可考证B.标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C.反映出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D.表明西汉开始了夷夏共同体重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秦朝时设有“诸子传记博士”“杂学博士”等70多名,而到汉武帝时废除了其他博士,只设了“五经博士”,以“专经”博士来研究古籍经典。这一变化折射出
A.诸子之说丧失社会基础B.思想解放文化觉醒
C.先秦儒学传统得以延续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2021-10-25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2021-10-23更新 | 306次组卷 | 44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从下述史实中可知,西汉初期地
儒生陆贾受命著《新语》,初步总结了秦亡的教训。得到了刘邦的赞赏
叔孙通从秦朝的一个儒生,几经选择后在刘邦麾下得到重用,为汉朝制定了朝仪,建立和完善了相关制度,使刘邦感受到了作为君主的威仪和贵盛

A.儒学已成为官方学说B.皇帝的喜好决定思想的变迁
C.治国注重传承与创新D.儒学价值已被统治者初步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廷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摘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于是建藏书之策。

——《汉书·艺文志》

材料三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廷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儒学在秦朝的境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前期为复兴儒学采取的措施,用一句话概括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