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汉代统治者在选择政治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把忠孝之道奉为至德要道,用于规范人们的观念和制约人们行为选择的政治伦理准则,对于汉代统治者来说,忠孝之道是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大法”,具有其他“治道”所没有的特殊功效。汉代以忠孝治天下
A.推动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B.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C.遏制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D.是对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践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这样评价儒家:“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以下能反映这一观点的主张是: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B.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C.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3 . 儒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始于
A.西周
B.春秋战国
C.西汉
D.东汉
2017-12-16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树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朝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A.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B.专制集权的发展与强化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春秋决狱比》中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
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
C.德主刑辅、以人为本
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
2017-10-13更新 | 423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5届贵州省八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一定是
A.荀子
B.韩非子
C.董仲舒
D.王阳明
2017-10-11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文科综合(理)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汉书》曰:“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这说明
A.儒家学说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B.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重要标准
C.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唯一思想D.儒家思想成为丞相对抗君权的有力工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史书记载:“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魏晋南北时期,编辑家法、谱牒蔚然成风,唐宋以降,这种风气尤其炽烈。这说明
A.秦“焚书坑儒”不足信
B.选官及婚姻取决于门第
C.儒学成意识形态的主流
D.儒家思想影响逐步扩大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2017-02-17更新 | 276次组卷 | 17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单元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