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①广泛选拔人才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 . 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对材料所述现象最为准确的理解是
A.严刑峻法的现象有所改变
B.执法中渗入儒家伦理观念
C.儒学在汉武帝时地位较高
D.儒家伦理已完全取代法家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3 . 《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儒生们一起研讨儒学经典。下列著作最有可能列入他们研讨范围的是
A.《墨经》
B.《春秋》
C.《法经》
D.《四书章句集注》
4 . 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
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C.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D.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2019-07-18更新 | 1865次组卷 | 39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019-06-08更新 | 14927次组卷 | 208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2018-07-12更新 | 1169次组卷 | 52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大洋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朝秦暮楚”、“楚才晋用”的现象十分普遍。至 战国后期,屈原为楚殉国是忠于国家的一个典型案例。西汉时,涌现了一批忧国忧民、 为国尽忠的士人。这反映出
A.知识分子热衷于政治活动
B.士人国家认同的发展趋势
C.知识分子的地位逐渐降低
D.儒家思想影响越来越深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文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
A.继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B.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
C.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D.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理念
2018-06-01更新 | 546次组卷 | 26卷引用:贵州省三联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质检(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朝法律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疏义》又说:“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显示了百姓温顺敦厚的个性
B.法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
C.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核心价值
D.传统法制具有理性精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