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西汉《盐铁论刑德》冲记载:“《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这种司法模式
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B.顺应了黄老之学流行的趋势
C.保证了司法量刑的合理公正D.符合了天人感应的内在理论
2 . 从汉至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儒家思想演变的趋势是(     
A.逐渐关注民生B.服务专制皇权C.重视科技发展D.紧随世界潮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东汉以后,壁画渐由京师宫廷普及到地方官府和学校,壁画取材广泛,其中涉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的描绘,多是先贤圣母、孝子烈女、义士侠客。这说明
A.绘画深受社会价值观影响B.壁画已经丧失装饰功能
C.壁画呈现出平民化趋势D.壁画开始与道德教化结合
2021-02-0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荀子既看到了以“秦政”为代表的专制官僚制化已是不可避免,并积极地顺应和促成这一趋势;同时又力图使儒术、儒者及其所代表的“礼治”传统取得政治支配地位。这种目标实现于
A.春秋战国B.秦朝C.汉代D.宋朝
2021-03-1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初黄老思想家对法家理论采取了较为理性的态度,既批判严刑苛法对社会关系的破坏作用,又认识到立法制刑、悬赏设罚具有明辨好恶、审察奸邪、消弭祸乱的积极意义。所以,汉初提出“法随时变”的观点。当时社会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所以最适应现实的法律状态是约法省刑。汉武帝时期是从黄老道法向儒法转变的过渡期,汉初几十年的儒学复兴及汉武帝的提倡使得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逐步提升,进而形成风气是不争的事实。此时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毕,正处于独立于彼此的阶段,表现为被后世所诟病的“阳儒阴法”状态。汉宣帝时,宣扬“汉家历来以霸王道杂之”,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

——摘编自李巍涛《“法与时转则治”: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法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法律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强力能够控制的要素。但有些东西是国家强力机构很难驾驭的,特别是在战国刚结束的秦朝初年,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

——摘自百度百科词条《焚书坑儒》

材料二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摘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原因何在?
(2)据材料二、三,概括秦汉为实现思想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影响的不同之处。
7 . 汉代是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当时的儒家思想中既有道家的“无为”思想、“阳尊阴卑”的阴阳家思想,也出现了儒家的道德准则不断制度化、法律化的趋势。以上观点说明了当时
A.道家“无为”思想占据主流地位B.西汉初期变更秦代治国理念
C.西汉时期学术思想的多元化D.儒学在汉代“霸王道杂之”
2021-02-0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前期的士人吸收了战国至秦以来先辈们的经验,采用现实主义态度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主张。但是在汉武帝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成为需要和趋势,士人们除了考虑现实社会建设里出现的矛盾,还需在理论上去解释“皇权至高无上”的合理性。董仲舒中和以往诸子百家对权力和自身主张关系的认识,系统地论述了皇权的合理性。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上升为官学,自此之后,其他学说逐步淡出了官学教育。

——摘编自臧知非《秦汉史》

材料二   伴随着科举制的发展,两宋之间在地方上逐渐积累起一定数量的士人,并逐渐形成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士人阶层。士人阶层的身份认同意识逐渐趋同,他们在文化上具有优势地位,自觉以“治天下”为己任,以蒙学、家训开展“训俗”教育,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和识字率;恢复并改革宗族制度,推动了宗族礼制的庶民化;倡导乡约制度,参与乡村治理。宋代士人借助文化的力量融入地方社会,进而形成以士人阶层为中心的“士人社会”。

——摘编自闫爱民《宋代士人群体如何参与地方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人阶层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9 . 论及汉武帝崇儒的目的,吕思勉先生说:“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后世儒家之尊君抑臣,岂汉武所能逆睹哉?……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吕思勉意在说明
A.儒学吸收了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B.儒学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C.汉武帝具有超越时代的政治眼光D.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2020-09-05更新 | 511次组卷 | 25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下图为东汉末年山东嘉祥武梁祠前石室画像《邢渠哺父》图,描写了邢渠跪身执双箸哺父场面。该图反映出
A.儒家伦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B.普通民众生活的困苦
C.儒学出现世俗化趋势D.政治一统对社会习俗的改变
2021-03-02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名校联盟优质校2021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