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是汉代的史料记载。由此可见,汉代
文献出处
汉文帝指出“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于是“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汉书》卷四《文帝纪》
汉宣帝曾下诏“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汉书》卷八《宣帝纪》
汉顺帝“赐民年八十以上米,人一斛,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加赐帛,人二匹,絮三斤”《后汉书》卷六《顺帝纪》
A.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推崇以孝治天下的理念
C.出现了尊老的社会风尚D.完成了儒学理论的重建
2022-03-19更新 | 510次组卷 | 8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湛江市一模暨肇庆市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记载:“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材料表明
A.儒学成为政府选才标准B.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
C.汉代儒生参与国家大政D.科举制引领社会风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     
A.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B.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
C.是文学艺术大发展的因素D.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后汉书》记载,东汉王朝第二任皇帝汉明帝刘庄(28-75年)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讨论儒家经典内容,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一做法
A.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发展B.体现了他对太学教育的不满
C.带动了汉代民间的向学风气D.把儒家思想确立为统治思想
5 . 汉代太学的设立和发展对古代中国教育和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希望汉武帝“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武帝后来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其原因:一是“在高帝、惠帝、吕后、文帝期之约五十年间,汉初军功受益阶层完全支配着汉帝国之各级政权,为其间汉帝国政治之主导和支柱。随着时间之推移,汉初军功受益阶层开始衰退,其衰退,呈现一种自上而下的渐进方式。”二是他在位期间深刻体会到了儒学的实用价值,无论在治国理论、礼义制订,还是法律修改等方面,儒学都为汉王朝的举措披上了光彩的外衣。

——摘编自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

材料二   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岁余,复如故。     

   一一《汉书·儒林传》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太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1-02-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爆发了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举行贤良方正之选。这些记载反映了
A.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B.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C.民本仁政思想的传播D.政治风气日益开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根据《汉书》记载,张汤、桑弘羊等法家人物也受到重用。这体现了汉朝
A.思想统一不足以巩固政权B.儒家思想在实践中名存实亡
C.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D.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
史料记载出处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
君之养民,五教五用马。……民有不循斯教者 ……五刑以加焉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顾钧集》第5卷
A.统治者治国遵循法律至上的理念B.统治者重视教化的作用
C.伦理纲常为立法基本原则D.统治者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材料一   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保证嫡长子的纯洁性,周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周礼》记载:“王者立后、三夫人、九缤、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以备内职焉”。西周礼制还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男女未成年不得成婚。《礼记·曲礼》记载:“男女无媒不交。”西周婚姻的成立,程序上必须符合“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完成六礼后,婚姻关系才算成立。

材料二   汉代统治者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礼的调整作用,注重引礼入法。汉代不仅遵循一夫一妻制度,还强调和倡导女子从一而终。其中,汉代的“三纲五常”是伦理道德准则,也是立法的最高原则,其中“夫为妻纲”为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地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妻子必须遵循丈夫的想法和决定,以丈夫为尊。在结婚要件中,汉代遵循“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和“六礼”;汉朝从人性出发,认为男女年龄太小做父母是不理性的,鼓励晚婚。

材料三   唐代,由于当时社会风气开化,社会理念开放,以及受到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唐代的礼俗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变化。例如:离婚比较自由;妇女地位较高。在婚姻成立上,《唐律疏议·户婚》记载“为婚之法,必有行媒”,说明“媒约”的介绍是唐代婚姻成立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唐律首次提出了同姓不婚、亲属不婚、良贱禁婚以及宗教民族等一系列结婚的禁止性条件。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婚姻制度和西周婚姻制度的异同,结合所学分析汉代婚姻制度注重“引礼入法”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概括唐朝时期婚姻制度的主要特点。
10 . 两汉时期的王杖简部分记录了王杖制度,其中记载“年七十以上,人所尊敬也,非首杀伤人,毋告劾,它毋所坐。”据此可反映出两汉时期
A.政府长期采纳道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政策B.加强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严密约束
C.通过构建儒家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D.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离儒家传统民本思想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