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1 . 云冈石窟前期大佛雕有大耳、大目,具有典型北魏鲜卑族人的特点:公元494年以后佛像造像追求精细,面型大多消瘦,服饰也趋向宽衣博带,显现出南朝士人“秀骨清像”的独特形象。这反映了(     
A.鲜卑族封建化的加速B.三教合一逐渐完成
C.石窟佛像的史料价值D.中西文化加速融合
2 .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讲究规划布局,东晋南朝建康城的营建基本模仿了魏晋洛阳城的都城形制,而北魏洛阳城的重建又学习、借鉴了建康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模仿与被模仿



(1)以上三幅图是根据哪些类型的史料绘制而成的?
(2)历史地图示意图可以使人直观地了解空间因素和图中展示的社会因素的变化,从而认识和理解历史。观察三幅图,对“模仿与被模仿”作出阐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吴宗国主编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载:北朝的强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上述材料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的影响
2022-08-18更新 | 183次组卷 | 78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综合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     
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
2022-08-18更新 | 1079次组卷 | 37卷引用: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命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他说“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据此可知,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加强北魏对中原的统治
C.改变鲜卑族的社会习俗D.促进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北魏前期土地关系紊乱,土地产权纠纷不断。一些豪强地主宁肯让霸占的土地丢荒,也不让农民耕种,以致出现了“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A.地方割据势力强大B.土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C.人口的急剧减少D.北魏农业逐渐衰退
7 .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据此可知,北魏实行的均田制(     
A.使全国土地得以均分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D.有维护小农经济之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战国时期的赵国“易胡服,习骑射”,一举扭转了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南北朝时期,北魏素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史称“斯文郁然,比隆周汉”。这两次改革的共同之处体现在(     
A.源于争霸需要B.侧重移风易俗
C.完成政权汉化D.实现富国强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北魏时,长期的动乱造成北方人民大量迁徙,土地荒芜,国家财政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魏政府(       
A.授田给农民B.广泛推广曲辕犁
C.废除均田制D.推行土地私有制
2022-06-26更新 | 210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会考)试题
10 . 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日:“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有益于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问题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防止少数民族柔然骚扰D.肃清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2022-06-14更新 | 610次组卷 | 95卷引用:2011年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历史卷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