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1 . 宋人叶适在评价北魏孝文帝迁都时说:“孝文迁洛,不止慕古人居中原,盖欲身在近地,经营江左耳。”他认为孝文帝迁都旨在(     
A.南征统一全国B.学习汉族文化
C.促进民族交融D.维持南北对峙
2 . 有学者指出,迁都本身虽不属于制度的改革,却是孝文帝改革总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主要是因为迁都洛阳(     
①推动了北魏政权的统一进程②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③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④为改革营造了有利的环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后,顺应历史潮流,实行了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     
A.推动了江南地区开发B.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C.实现了富国强兵目标D.为北魏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5 .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命鲜卑贵族改用汉姓,如拓跋氏改姓为元,步六孤氏改姓 为陆,贺兰氏改姓为贺,独孤氏改姓为刘等。这一举措(     
A.完成了鲜卑族的封建化B.意在争取鲜卑贵族势力的支持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D.导致汉族文化取代了鲜卑文化
2022-11-2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带头模仿汉民族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于东郊、亲耕籍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等。这些举措旨在(     
A.提倡生活习俗的完全汉化B.大力传承汉民族文化
C.促进南北方各民族的交融D.推进鲜卑政权封建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认为鲜卑汉化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民族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统一,但也导致了北魏的分裂。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A.不符合历史潮流B.作用具有双重性
C.加剧了南北对峙D.激化民族间矛盾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十六国后期,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人民大多已经学会说汉语,汉语成为了北方诸族的通用语言。……起初,在汉人群体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观念甚嚣尘上。与之相对的是,不少少数民族的人也对汉人持有偏见。但是随着移民群体的增多,各族人民杂居更加广泛、交错,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也日益增多,相互之间的看法也开始改变,“夷夏之别”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了。

材料二 改汉姓的现象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秦汉时各族改汉姓不普遍,多是在民族文化交流中自然发生的。……(孝文帝)首先自己带头改皇族拓跋氏为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这些少数民族姓氏基本上都改成了单音节汉姓。孝文帝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定姓族,以八姓与汉人高门并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十六国后期民族关系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汉姓的特点,并分析由此带来的影响。
10 .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为其五个弟弟分别指婚迎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等高门之女,同时他还要求“王国合人,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该做法(     
A.促进了南北统一B.推动了民族交融
C.瓦解了士族阶层D.促进了经济发展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