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北魏建立时,太祖拓跋珪令“有司定行次,正服色,群臣奏以国家继黄帝之后,宜为土德,故神兽如牛,牛土畜……服尚黄,牺牲用白。祀天之礼用周典”,这反映出当时北魏(     
A.在洛阳建立了政权B.华夏认同观念较强
C.实行中央集权制度D.深受西周礼制影响
2 . 阎步克在《波峰与波谷》中指出:交替的“胡化”与“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意在说明魏晋以来( )
A.民族融合促进官僚政治的成熟B.民族融合加速门阀政治的衰落
C.民族融合奠定隋唐统一的基础D.北魏孝文帝改革重振中华帝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曹魏统治者初期实施军屯,后来开始出现民屯,屯田事务主要由各郡国典农官主持。大的郡国设典农中郎将(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出租的武官),小郡设典农校尉。典农官独立于郡县之外,是专为供应军粮而设的机构,若遇到重要事项,典农官可直接向中央请示办理。典农官的设置(     
A.有利于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保证了曹魏军事上的胜利
C.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推动均田制的发展和完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孝文帝的改革(     
A.增强了对汉民族的认同B.激化了民族矛盾
C.冲击了儒家的主流地位D.加强了中央集权
5 . 《史记》和《宋书》对中国南方地区的描述,反映了(       
文献时间有关南方社会状况的描述
《史记货殖列传》西汉“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
《宋书》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A.南方地区经济的开发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作者的阶级立场不同D.统治者的政策不同
6 . 麦子原产于今中东地区,据文献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麦类作物已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淮河以南、长江流域推广;《晋书》多次记农“无麦禾,天下大饥”。麦类作物的种植情况能够体现出(       
A.古代粮食种类的多样化B.中外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C.种植技术已推广至各地D.经济重心的南移速度加快
7 .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家”与“门户”的理解远非局限于个体家庭,家史编撰讲究“奕世载德,才子承家,思显父母。由是纪其先烈,贻厥(留给)后来”。在家史撰修内容方面,也注重人物风韵神貌方面的描写,如“颍川李府君,頵頵(头大的样子)如玉山”,意在显示士族们的性情和风度。这反映出当时(       
A.家族门第观念日益凸显B.儒家伦理的现实影响力增强
C.治史思想的经世化转向D.文学逐步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2023-03-08更新 | 280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志·魏纪》《后汉书·献帝纪》
天子以公领冀州牧。曹操自领冀州牧。
汉罢三公官,置丞相,以公为丞相。曹操自为丞相。
天子使郗虑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汉皇后伏氏,坐与父(伏)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其二子。
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使张音奉玺绶禅位。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

材料二   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为便利纪年,认为在乱世存在多个政权并立时要选择其中某个政权作为正统,如在三国时期以曹魏为正,南北朝选择宋齐梁陈纪年,五代十国则选择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为标准。北宋和辽、夏并立,因宋受后周禅让,所以在这一时期将宋作为正统。他认为这一举措“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

——据(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司马光)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

——(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三国志》和《后汉书》对相关史事叙述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司马光和朱熹关于三国时期“正统”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观点产生的原因。
9 . 据《晋书·慕容德载记》记载,慕容德在创立南燕政权之后,"建立学官,简公卿以下子弟及二品士门二百人为太学生。德大集诸生,亲临策试”。这一做法(     
A.有利于当时民族文化的融合B.推动了南燕统一北方
C.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D.扩大了南北政治差距
10 . 西晋时,大臣刘毅、卫璀针对当时普遍实行的选官“计资定品”的现象,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他们主张恢复汉代乡举里选的旧制,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赞赏。这一主张(     
A.强化了世家大族的选官特权B.有利于提升社会阶层流动性
C.降低了官吏任职的资历要求D.弱化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